2009年9月,浙闽四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18420.html" class="superse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15年精心守护和传承,日前,这一技艺成功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里程碑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为廊桥文化传承而付诸的心血。如今,木拱桥营造技艺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更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雅阳镇上仁村,一座名为龙腾桥的廊桥正在紧张地修建中。目前桥的基础、拱架等部分已经搭建完成,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搭建这座廊桥的领头人叫曾家快,是省级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人,这座龙腾桥是曾家快用传统的木拱桥营造技艺建造的第20座廊桥。曾家快表示,从2003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建一座以上的廊桥,从未停歇。
现年52岁的曾家快是土生土长的泰顺人,出生于木工世家,是当地有名的木匠。2002年,他目睹当地建造廊桥的工匠越来越少,忧虑廊桥传统技艺会断层丢失,便拜入国家级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人董直机门下,学习廊桥建造技术。
凭借对木拱廊桥营造的浓厚兴趣,曾家快走遍了泰顺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测量了所有古廊桥的详尽数据,从桥长、桥高到主梁,乃至每一块主要木构件的厚度,他都一清二楚。通过多年来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曾家快也成长为一名木拱桥营造的老师傅。
“我们建桥的时候,衔接的地方是最难的,角度一定要做到非常合理,它才能受力。”曾家快表示,榫卯工艺是廊桥搭建的核心技术难点,拱架搭建又是最难的。这个区域要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成“八字结构”,不用钉铆,要依靠木材本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大小以及所成角度、水平距离等形成巧妙拼接。
由于木拱桥营造技艺涵盖建筑、桥梁、传统木工等多领域知识,学习难度大,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投入,加上不高的经济收益,很少有年轻人主动去学习这门技术,木拱桥营造技艺在传承上面临着巨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传承廊桥建造工艺,十多年来,曾家快陆陆续续收了5名弟子,建桥团队也壮大到10多人。在建造廊桥的实践中,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经验,手把手地教授给他们。“接下来,我们计划将技艺引入技校,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廊桥建设。”
多年来,我县积极推进“师带徒”“带薪学徒”等系列传承机制,让经验丰富的传承人收徒授艺,还鼓励建设新廊桥,为艺人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传承技艺。同时对木拱桥营造技艺等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政府补贴制度,并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列入高层次人才名录,享受津贴。
北涧桥 林宗义/摄截至目前,我县共有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市级传承人2人、县级传承人9人,实践团队5个100多人。同时,我县还依靠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新建了45座木拱廊桥。
泰顺本土非遗传承人采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建设的如意桥文兴桥 陈赞铃/摄数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用一座又一座的木拱廊桥书写着泰顺廊桥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北京时间12月5日晚,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正式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将吸引世界的目光,链接更多的资源,推动泰顺廊桥的长期保护与发展。
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陈海平表示,未来,我县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继续开展履约实践活动,与传承人们一起为该项目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努力。
泰顺县融媒体中心出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编辑/初审:涂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