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近日,在第二届链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透露:“武汉大学牵头的‘东方慧眼’项目,到2030年建成252颗卫星系统,卫星信息传递到手机上小于5分钟,分辨率达到0.5米,5天把地球全扫描4次。”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预计到2030年,该项目总投资将达到200亿元,市值将达到2000亿元。
据了解,“东方慧眼”是由武汉大学等单位联合提出并推动的重大科技项目。该项目旨在构建一个集通信、导航、遥感功能于一体的卫星系统,以实现信息的快速融合与分发,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多个领域提供强大的支持。
已实现农业应用
李德仁介绍:“‘东方慧眼’卫星系统明年将拥有40多个卫星,后年拥有100颗卫星,到2030年建成252颗卫星系统。”
李德仁在链博会现场演示时,展现了国外一座城市的遥感图片,“东方慧眼”可以精准分辨出建筑物形状。他还展示了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的遥感图片,以及当地的飞机场和起飞降落的飞机。
据了解,该系统已经在智慧农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李德仁说:“在河南、湖北等地,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种植和管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庄稼的生长情况,判断是否有病虫害,是否需要施肥,以及何时可以收获。”
按照规划,“东方慧眼”卫星系统将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应急救灾、海洋生态等多个领域。
在农业方面,“东方慧眼”卫星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灾害发生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指导;在交通方面,可以支持智慧交通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在应急救灾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和预警自然灾害,减少灾害损失。
据了解,全世界在推进PNT服务,定位导航服务,由GPS、中国的北斗和欧洲的伽利略及俄罗斯的格洛纳斯,能给用户提供位置、方向、速度、时间信息和时间同步的服务。中国在火车站做智慧公安,做机场做智慧物流,做网约车服务,让PNT从室外走向室内。
抓住产业机遇
从2020年开始,中国的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打破了国外农业企业对农业信息的垄断。
2020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报告,中国实现对全球大豆主产区面积产量进行监测。
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团队“突破大范围高动态遥感信息提取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实现了全球范围的土地覆盖精细分类制图、大豆主产区面积产量监测、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陆表水体环境状况评估、植被荧光与海洋波浪成像遥感监测、遗产地和重大灾害监测等,为国家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准确、及时和持续性的全球环境资源空间信息和科学数据,有力支撑了国家多领域的宏观决策”。
李德仁认为,新时代是万物互联,数字孪生的时代,新基建要用信息基础设施改造传统的基础设施,创造未来新的基础设施。“我们要利用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氢能。我们要抓新产业:未来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机器人产业。我们要自主创新,我们的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各行各业,要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实时化、绿色化。”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翟军)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