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作者李子柒回归,在全平台更新了一条“大漆”非遗视频,迅速引发全网轰动。这一视频发布不到6小时,播放量突破1亿次,二十余个与“李子柒”相关的话题冲上热搜。李子柒回归首秀,一出手就是精心打磨的一部非遗大作,随即非遗也被带火,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李子柒的走红,也鼓舞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创作者,越来越多的非遗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被看见、被喜爱。“中华战舞”英歌舞、福建泉州“簪花围”、山西晋城“打铁花”表演……与非遗有关的视频动辄数万点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在短视频平台上重新焕发光彩。
焕新呈现传统技艺绽放新活力
割漆、木材打磨、底漆处理、雕漆,历经半年时间,李子柒的回归视频详细记录了她使用成都漆艺中的雕漆隐花技法,为奶奶亲手制作漆器衣柜的全过程,完美呈现了中国漆器的工艺之美。
李子柒透露,停更的三年里她走访了20多个省份,拜访100多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找到了以后的方向。
随着李子柒IP的成功破圈,越来越多人加入非遗宣传,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很多非遗传承人以及爱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借助新科技力量,他们创新非遗传播表达形式,如走访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拿老手艺创造新的工艺品等等,为小众、濒危非遗找到了具有时代性的表达。
“制作羽毛风筝的老师离世了,没有留下传人,很多网友感到惋惜,这么精美的风筝,不该让它消失。”在一段视频中,传统文化创作者@南翔不爱吃饭讲述了自己带着网友的心愿,花费六个月,辗转浙江、山东各地,拜访多位非遗传承人,最终挽救了这门一度失传的技艺,复原出了老鹰形状的羽毛风筝。这段视频在抖音已获得超180万次点赞。
“汪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汪氏皮影·确实牛皮,没有沿袭上一辈专攻戏曲人物的老路,在他的手中,皮影跳起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标志性舞步,与篮球明星打球、高歌一曲《忐忑》……这些紧贴当下、脑洞大开的现代演绎,也让无数网友爱上了这项有两千年历史的非遗,使之成为焕发新生的新一代国潮。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成为非遗内容的新“传播场”。据悉,在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超99%的项目都拥有了持续在运营的新媒体账号和内容。短视频创作较为便捷,能够为不同地域的创作者和观众都提供直观交流的机会,让非遗传承呈现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抖音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的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分享量同比增长40%,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00后”与“60后”,最爱看国家级非遗相关内容。
活态传承山西非遗融合文旅热潮
10月底,山西晋城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引得无数网友点赞。“95后”短视频博主@跑酷拉面发布“当打铁花遇上跑酷,绚烂的火花诠释出中国式极致浪漫。”1600多摄氏度的铁花与跑酷相互融合,后空翻一瞬间,少年与铁花齐腾空,漫天华彩。视频得到了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的转发,央视新闻更是评论道:“后空翻那一下真帅!”网友忍不住感叹,非遗技艺与青春的碰撞浪漫美好。视频在全网收获2000多万次点赞,也让晋城打铁花表演获得裂变式传播。
“这是一个泥与火的艺术,我们绛州澄泥砚,冬不冰、夏不涸,温润如玉,研墨又快又好。”绛州澄泥砚第三代传承人、蔺涛之子蔺霄麟在短视频中介绍道。“传统澄泥砚产量少、价格高,多用来收藏。要让它走进大众生活,必须创新品类,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蔺霄麟告诉记者。
为了扩大澄泥砚的影响力,他和父亲蔺涛一起开设短视频账号,还开了网店,设计开发澄泥砚文创产品,通过网络直播介绍澄泥砚的历史文化和制作技艺。
“非遗作为活历史,正通过新形式和新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11月7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任永福表示。今年以来,“山西非遗”在主流新媒体平台话题播放量超千万次,晋派砖雕、推光漆器等品牌项目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打铁花、莲花落等品牌节目在抖音平台播放指数居前,陈醋、汾酒等品牌商品成为电商热销产品。非遗市集、非遗购物节也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
山西还发布了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建设标准,认定了首批山西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并打造了一批非遗主题旅游景区和非遗乡村。同时,推出了“黄河风情非遗之旅”等十条非遗旅游主题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使旅游更具深度,非遗更具热度。
守正创新传统手艺释放新动能
短视频催生爆款,非遗崭露头角。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薛平指出,“非遗”类短视频能够在互联网短视频众多垂类当中“杀出重围”,充分说明目前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非遗保护的浓厚社会氛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依旧有不少非遗资源面临着共性困境。媒体调查显示,西北农村社火表演爆火,缺乏资金支持是最大困难。有演出队靠着贷款买设备,购买演出服装。收益少,导致村里参与社火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非遗的传承保护不能仅靠情怀与热爱,一定的经济激励至关重要。全面激活非遗的更多价值,才能让它从历史“标本”中传下去、火起来。
从生产、消费到保护,短视频使得非遗的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许多非遗传承人走进直播间,拍摄短视频,成立企业,将文化变现,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数据显示,国内现有非遗保护相关企业12.66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每年注册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年注册3.56万家,同比增长52.57%。今年前10月已注册3.07万家,同比增长6.58%。在现存的非遗保护相关企业中,有近7成的企业成立于近三年。许多非遗传承人、商家都迎来增量生意的机会。《2023抖音电商助力非遗发展数据报告》显示,平台上非遗传承人带货成交额同比增长194%,货架场景带动非遗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370%。
在短视频的加持下,很多非遗项目带动了当地文旅消费的增长。今年以来,广东佛山赛龙舟、福建泉州簪花围、广西壮族三月三等非遗相关内容的视频热度实现数十倍增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目的地“打卡”,带动佛山、泉州、南宁旅游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131%、110%和146%。
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匠心精神……通过自媒体创作者的镜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从历史深处走来。正如李子柒所言,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回望,需要被更多人看见,而经过岁月沉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将继续在未来闪耀光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本报记者刘慧芳
(责编:刘_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