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日报报道,许多老年人由于不熟悉手机银行的操作、难以理解智能柜员机的使用界面、对数字金融的安全性存在担忧等,从而在办理金融业务时面临重重阻碍。近日,记者随机走访了多家银行网点,实地调研各家银行的适老化改造情况及老年客户的使用感受。
若干年前,“老龄化”对于许多人而言,可能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很快,这已经成为现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与此同时,“数字化”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趋势。需要关注的是,“老龄化”与“数字化”虽然同步发展,却又是反向而行,因此,“数字鸿沟”也就慢慢橫亘于老年人的面前,让许多跟不上趟的老年人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尴尬与痛苦。这一点,在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更是有着鲜明的体现。
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于“一刷了之”“一扫了之”,但是,作为老年人接受金融服务的重要窗口,银行的线下网点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弥补这一道“数字鸿沟”,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改造已经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以中国银行为例,该行不断提升服务温度,实施适老化网点建设,应用长者版智能柜台,推出“岁悦长情”老年客户专属版手机银行,探索数币适老化应用,为老年人群架起金融服务“暖心桥”。
除了这种宏观层面的“适老化”,各大银行的手机银行APP都推出了适老化功能。手机银行“大字版”从老年人高频金融需求出发,提供账户明细、转账缴费、社保医保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服务,提升老年人支付便利性。
在此基础之上,众多银行更是积极拓展“适老化”服务的渠道。众所周知,无论线上服务的“适老化”如何方便快捷,我们也必须正视,线下服务依旧不可或缺。尤其是针对老年群体而言,即便他们的思维与习惯能够紧跟“数字化”的步伐,身体条件,也往往使得他们难以主动享受相应服务。此时,对于金融服务而言,传统的手段,如上门服务等,不仅不能忽视,恰恰相反,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今天,必须加强。相比而言,金融服务线下的“适老化”拓展,更能确保所有的老人享受温馨的金融服务,而线下的适老化服务,在解决老年群体的燃眉之急的同时,也解除了他们子女的后顾之忧。
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改造,还应该重视“功夫在诗外”。针对老年客户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多的银行从适老化硬件设施、适老化家具设备、适老化服务标识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网点适老化设施标准,为老年客户配备适老化座椅、无障碍坡道、安全扶手,并且组织员工进行了专业的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常用急救技能,以及针对长者常见疾病的应对措施,为老年人群的金融体验保驾护航。
金融界推出的堪称全方面的适老化服务改造,让老年人在银行不仅能够享受专业的金融服务,更能够享受来自金融服务的贴心的关怀与陪伴。这其实更是一种示范与引导。以务实暖心的适老化服务,在满足老年客户需求的同时,也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与人为善、助老为乐的氛围,助推尊老爱老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者 范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