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全职宝妈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视频,记录了她和丈夫的一次争吵。一盒瑞士卷8个,女儿吃了2个,儿子吃了2个,丈夫吃了2个,博主认为剩下2个该自己吃,没想到蛋糕还没进嘴里,遭到了丈夫的一顿教训。
该条视频引起了网络热议,有网友怀疑视频是一个剧本,为了挑起对立和矛盾博取流量,多半是编的。该视频当事人表示,“这段时间两个人情绪都不太好,本来只是想发发牢骚,后来没想到会发酵那么厉害,就立马删除了。”
好巧不巧被拍到,无心插柳发网上,阴差阳错成爆款。类似的故事,一再上演,越发高频。那些稍纵即逝的片段,就此成为永久定格的瞬间,成为广为流传的素材,围观者聚拢而来,争吵声山呼海啸。分明是鸡零狗碎的庸常,却似乎被赋予了复杂沉重的意涵。诠释发散、借题发挥,各自站队、攻讦对垒,“茶杯里的风暴”又一次成了舆论场内的巨浪。廉价的共情、躁动的愤怒,迅速接管了议程。情绪无限供应,“话题派对”一场接一场。
此类视频抓拍之敏锐,“打点”之精准,总不免让人生疑。但凡稍加细想,就不免对其“真实性”,有所警惕。诚如很多理智未泯的网友所质疑的,“八个瑞士卷”的一幕,会不会是走剧本摆拍?当地网信部门已经表态将“进行核实”,而社区工作人员也已跟进“入户调查”。事已至此,尽管当事人察觉不妙,删除视频、致以歉意,可真要当什么都没发生,终究是不可能了。“抛开事实不谈”万万不可,“事实”是一切的基石。
梳理以往案例,我们会发现一个大体的规律,那就是那些被证伪的“剧本”,基本都是可以交叉验证的,背后往往有职业网红或者MCN操弄的痕迹,典型个案如“寻找秦朗”。与之相较,“八个瑞士卷”有着不同的背景——出自一位“全职宝妈”之手,发生于家庭内部的封闭场景内,只有夫妻二人经历。就此求证真伪,难度可想而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如今的互联网生态内,随时随地都在生产“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信息碎片,它们真假难辨,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深信不疑。只要你持有某种价值立场,便能在网络场域内找到无数的“证据”来自我强化。
在很大程度上,由事实而观念的认知模式已被动摇,那种按照观念投送“事实”的流量游戏大行其道。或许,每个人都会被投喂各自的“瑞士卷”,真正需要追问的是,我们能否对之脱敏,远离那些“电子故事会”虚无的牵引。
(作者 然玉)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