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一天到晚就知道上海”,2024年“上海”表情包在演出观众群高频出现。伴随全球顶尖的拜罗伊特音乐节,12月宣布首次进驻中国,落地上海,打造亚洲唯一驻地项目“拜罗伊特在上海”三年歌剧计划,“打飞的”去上海看演出,又多了一个理由。
外地观众谈及上海演出时最爱用的表情包讨论高效往返上海看演出的帖子屡见不鲜全国乃至全亚洲独一无二的热门巡演变驻演,“卷”不停的新空间、新科技,令2024年上海演出市场独领风骚。
巡演变驻演,打造“唯一一站”
“‘拜罗伊特在上海’三年歌剧计划将吸引全亚洲的瓦格纳粉丝。”在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看来,演出盛事带动的文商旅“溢出效应”不容小觑。今年6月,柏林爱乐乐团首次中国驻演选择上海,4场交响乐、3场室内乐演出和一系列艺术教育活动,让全城沸腾。4场交响音乐会6000余张演出票5分钟售罄,超过40%的购票人群来自境外及全国21个省区市,上海大剧院咖啡厅销售额大幅增长约65%,附近餐厅营业额普遍增长30%—40%。
从巡演到驻演,“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逐渐照进现实。今年《剧院魅影》上海驻演59场,实现票房8000万元,约有16%的观众选择“跨城观演”,其中1%观众来自境外。
离驻演尚有一年,《悲惨世界》12月即将开票,已让观众跃跃欲试。明年此时,英文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40周年纪念版音乐会在上海进行为期8周驻演,这将是该版本全球巡演在中国大陆的唯一一站。正在改造的上海宾馆辅楼将迎来沉浸式音乐秀《英雄联盟:双城之战》全球首演,这是全球顶级沉浸式团队Punchdrunk继《不眠之夜》上海版之后的又一大创制。
美琪大戏院今年技术升级,打造面向全国、亚洲的首演驻演剧场 蒋迪雯摄今年美琪大戏院进行技术升级,打造面向全国、亚洲的首演驻演剧场,“除了计划中的《剧院魅影》,还有首次来华的世界当红剧目首演首秀。” 热门音乐剧《SIX》将成为美琪大戏院全新升级后的开幕大戏,开启上海驻演,这是《SIX》首次来到中国大陆,并在上海进行“仅此一站”驻演。三剧连发,打响驻演品牌“SEE YOU IN SHANGHAI上海见!”,全球范围内具有驻演潜力的经典与新作在上海完成“中国首演”,或将上海作为中国大陆驻演“唯一一站”。
“国家队”进驻城市地标新空间
亚洲大厦观众川流不息,成为全国演艺新空间标杆性范本。今年,上海再次先人一步,“国家队”走进新空间,为城市地标增添演艺色彩。12月23日,上海沪剧院制作出品,上海精文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一台好戏联合运营的沉浸式沪剧体验剧场《日出》将在汾阳路150号百年老建筑首演,至2025年1月5日首轮演出16场。
沉浸式沪剧体验剧场《日出》将在汾阳路150号首演一台好戏曾在亚洲大厦推出首个环境式驻演小剧场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杭州推出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深受好评。为让观众走入“戏境”,《日出》根据老建筑空间格调,结合多媒体、光影秀和AI互动,打造集地方戏曲、装置艺术、互动于一体的全新演艺新空间。百年老建筑融入曹禺经典作品,观众拾阶而上能感受到光阴流转。
电影《好东西》热映,带动观众对前作《爱情神话》回忆。坐落在张园南入口的张园演艺中心将唱响沉浸式音乐剧《爱情神话》。英国建筑师戴维·奇普菲尔德设计,由复建历史建筑“愉庐”与新建建筑及地下三层构成有别于传统镜框式剧场,“张园故事”以电影《爱情神话》剧情为蓝本,一个驻场秀+N个戏中戏模式把庭院、商铺、走道变为表演的一部分,咖啡师、服务员、买菜的阿婆,骑自行车路过的青年男女,都有可能是演出的一部分。
音乐剧《爱情神话》将从镜框式舞台版变为沉浸式版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演艺新空间,上海杂技团魔术新生代培养计划打造“快闪魔术咖啡店”,观众边喝咖啡边看魔术,在60分钟快闪秀中体验到多样的互动。高频率打卡的文旅目的地,因为“国家队”与剧场密切联动而诞生。
VR、AI、机器人融入演出
转身面对巨大的穿衣镜,眼前出现虚拟世界中戴着面具、身着礼服的自己,进入美轮美奂的梦境。音乐歌舞超沉浸VR互动体验《巴黎舞会》正在环人民广场的上海机遇星球·IP Mall热演。通过佩戴体感轻巧舒适的全身跟踪设备,参与者们可突破物理空间的疆界。实时的VR内容经由Wi-Fi串流技术贯穿整场,实现无缝串流。著名编导佟睿睿体验后表示,《巴黎舞会》革新了艺术的观演方式,它提示我们关于新科技的思考可以走得很远。
在上海,最新科技悄然融入院团最新创作。上海木偶剧团《银河系历险记》今年首演,首度在木偶剧中搭载AIGC技术,剧中的机器人“大为”是一个实时交互式智能木偶,它将语音识别、文本生成和定制化语音生成、本地化知识迁移等人工智能技术融为一体,实现与观众的人机交互问答,使木偶剧从单向表演跃升为深度互动体验。
40台投影仪打造出全景式投影空间,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国内首部机器人戏剧《巨物之城》在上海戏剧学院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XR穹顶环幕实验剧场诞生。《巨物之城》创造性地引入移动双臂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主创团队以“演员录音输入、编程转码输出+AI合成”方式,对语音进行双重处理,实现机器人开口说台词,并调整三个机器人的音色、语调、语速细节。
导演戴炜表示,上海是国内机器人产业重镇之一,拥有很强的机器人研发能力,机器人参与演艺,无疑为机器人产业找到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AI)和虚拟现实技术贯穿上戏数字戏剧《嵇康》制作全流程。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嵇康》在线上、线下同时首演。智能算法精准还原并创新演绎剧目的艺术元素,先进的画面记录技术获取三维空间及深度数据信息,为后期提供丰富素材与创作空间,通过数据分析可智能化调整光线和场景氛围。主创团队表示,《嵇康》戏剧空间与数字空间同步演映为中国数字戏剧演映开辟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