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不久,“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河上架桥、桥上建廊、桥廊一体”的独特构造,让世界惊叹中国造桥的古老智慧。通车!12月11日,历经4年多建设,黄茅海跨海通道将正式通车。31公里的长度,让它入列国内10座最长跨海通道,也让广东珠海、江门跨海相连。跨越千年,从越河木拱桥到跨海大通道,“中国之桥”的建造技术传承、飞跃,连接古今,通向未来。
越河大桥,从古代走来,一路荣光;跨海大桥,从现代出发,精彩纷呈。我国大陆跨海大桥起步于上世纪80至90年代,自2000年起,随着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我国大型跨海大桥快速涌现,不仅结构更加多样,还初步形成了海上桥梁集群工程工业化建造能力。2018年,以港珠澳大桥建成为标志,我国跨海桥岛隧集群工程实现了“由0到1”的突破。此后,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深中通道等跨海项目相继落成,大幅巩固和提升了我国大型跨海通道建造实力。在经历了学习与跟进、提高与追赶两个阶段后,我国跨海大桥已全面进入创新与超越的新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我国已建成和在建跨海桥梁约100座。中国跨海大桥,让中国之桥蝶变升华,巍然屹立世界大桥之林。
跨海大桥,不是简单的跨越海洋,更是技术的跨越发展。跨海大桥建在海上,要面对更大的桥梁跨径、更久的施工时间,还要经受高盐、高湿、强台风等恶劣环境的考验。东海大桥作为我国首座外海跨海大桥,一举创新了海上施工测量定位、海上施工平台建造等多项技术,并带动了2500吨级以上大型浮吊等装备研制,攻克了强潮海域桥梁建设难题,开创了中国外海超长桥梁建设理论和实践先河。青岛胶州湾大桥,成为我国首座在北方地区建设的跨海大桥,为寒冷海区建设跨海桥梁提供了新方案。港珠澳大桥自主攻克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打造出世界最长、首例深埋海底公路沉管隧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中,实现了索塔“一爬到顶”,将每节塔柱施工周期由8天缩短至5天,大幅提升施工效率。10多年来,一项项创新成果、一次次技术攻关,助力中国跨海大桥不断书写“最长、最高、最大、最快”新纪录。从工程规划到施工建设全链条,我国均已基本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增强的自主建设能力,成为跨海大桥稳步跃升的有力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研发出一系列现代化的大型海工船舶及高精度施工装备,不仅能有效应对复杂海域环境,还能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质量。今天, “中国之桥”正阔步走出去:从马来西亚槟城二桥到巴拿马运河三桥,从文莱首座跨海大桥大摩拉岛大桥到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一座座由中国设计建造的跨海大桥,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国家名片”。中国跨海大桥,不仅造福中国,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飞虹道道经济腾飞,中国之桥连接幸福。深中通道开通后的首个国庆假期,中山市累计接待游客超340万人次,同比实现翻番,实现旅游收入近20亿元,同比增长超95%。在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已经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大桥、南沙大桥,以及在建的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规划中的深珠通道等10余座跨江跨海通道,不断提速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助推珠江两岸融为一体。大桥建设可有效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人员、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流动,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密布的跨海大桥让长三角加速从“C”变成“O”,2018年至2023年,上海与周边近沪城市之间的通勤规模增长超60%,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促进了流通,助力经济发展活力澎湃。
飞虹道道越蓝海,“中国之桥”向未来。经济赓续发展,交通物流日益提升,跨海大桥日益繁忙。加快推动跨海峡海湾通道规划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应对复杂挑战,完善标准体系,提升国际影响,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助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参与更多跨海通道建设。“中国之桥”向未来,连接梦想的星辰大海。(殷建光)
初审: 罗丹
复审: 韩方宇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