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苑基荣 王 冬
编者的话:750余家中企近日集体亮相全球最大体育用品展览会。在凭借更加有“科技范”的产品获得国际瞩目的同时,国产体育用品也在市场的不同层面打磨、细化研发设计与市场需求链条。
12月3日至5日,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300家参展商汇聚德国慕尼黑会展中心,参加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展览会——慕尼黑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ISPO),中国参展企业的数量达到750余家,占据参展企业总数的近1/3。今年展会的主题是创新、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各家中国企业也是有备而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在现场发现,中国企业展台分布在10个展馆,不仅展出高人气的户外防水冲锋衣、运动鞋、滑雪杆、瑜伽垫等产品,也有智能穿戴设备、山地自行车,以及一些“冷门”的新材料展品。其中,中国初创公司Hypershell的首款可穿戴外骨骼产品引起许多观众关注。与传统的体育用品企业不同,该公司以机器人、人机工程学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见长,其可穿戴外骨骼可支持使用者在户外步行20公里,主要针对生态游爱好者、户外摄影工作者、狩猎人群等,让远距离徒步旅行变得更容易、更轻松。另一家中企Longym带来了高科技护膝。它专门为运动员、膝盖受伤康复者等设计,护膝中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双层硅胶嵌件可模仿指压按摩,减少关节压力并提高稳定性,同时尽量避免限制穿戴者的活动能力,被展会主办方评价为“树立了膝盖支撑用品的新标准”。
“人工智能控制的健身设备、支持虚拟现实的辅助运动仪器以及可实时测量肌肉疲劳的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和产品,在未来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体育产业。”慕尼黑体育经济学者波根西对记者表示,此类产品以后会越来越多,中企在这一领域处于前列。
本届慕尼黑ISPO展的另一个焦点是可持续性主题。阿迪达斯和美国Gore-Tex等品牌均大力展示如何利用可持续材料生产、设计高性能体育用品——例如使用藻类作为可再生原材料用于户外服饰等。中国品牌安踏在展会上带来Heat Stream羽绒服3.0。据展会官网介绍,这款羽绒服专为应对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环境而设计,采用了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技术,面料为碳捕集聚酯,有助于减少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展会的第三个焦点是健康。这一主题中,中国企业展品可圈可点的更多。比如户外运动品牌凯乐石展示一款高帮防水徒步鞋,专为热衷徒步的爱好者设计,设计原理源自跑山运动中对于鞋子抓地力的追求。其他中国企业也携旗下多款羽绒服、冲锋衣和专业健身产品亮相此次展会。
来自福建的产品经理人林女士参加过多届慕尼黑ISPO展。她告诉记者,在前几年的展会上,展品基本由欧洲、美国和日本品牌主导。近年来,中国企业的阵容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大,科技感也越来越强。每年作为体育用品实力风向标的“ISPO大奖”获奖的中国产品越来越多。但林女士坦言,在中国销售很好的一些品牌在欧洲市场仍与“国际大牌”的表现存在一些距离。不过,在一些专业细分领域,中国品牌认可度不低。
记者在慕尼黑ISPO展现场观察到,不少德国展商在同中国企业交流冬季运动装备、专业健身器材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的信息。其他欧洲国家的买家也对中国产品展现出浓厚兴趣。西班牙买家霍塞对记者表示,在许多体育用品领域,“中国制造”在技术上已逐渐赶上欧美产品。
跑马拉松,越来越多人穿国产
在国内市场,国产鞋正在凭借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功能和更富设计感的外形,成为原本由外国品牌统治的潮流时尚符号。
临近年末,在由球鞋爱好者组成的“鞋圈”社群内,球鞋“破发”成为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曾经动辄3000元4000元才能抢购到的外国品牌球鞋如今原价挂出,仍鲜有人问津。与此相对的是,国货运动品牌正在受到上至专业玩家,下至中学生的追捧。
在北京的东单体育中心,毕业于专业体育院校的篮球爱好者小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从学生时代以来购买过不下6双篮球鞋,作为一名体育生,他很看重球鞋的性能,“以前我只穿国外品牌,因为当时无论是鞋底的碳板技术、鞋面编织强度还是外形设计,国产鞋都略逊一筹,而且外国品牌还有球星代言加持,这些都很打动我。”小陈表示,他新近购入的两款球鞋都是国产品牌,“最近国产鞋很明显‘上科技’了,而且性价比很高。”
在运动鞋领域,马拉松跑鞋作为运动鞋制作技术的“集大成者”之一,国产品牌的崛起表现得尤为明显。12月4日,悦跑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刚刚完赛的2024上海马拉松上,有国产品牌超越耐克,首次夺得上马全局跑鞋穿着率第一。
福建省鞋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韩国东亚大学设计学在读博士彭滔是国内资深运动鞋设计师,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些国产运动鞋,尤其是专业的跑鞋在设计环节近年取得明显进步。“现在投身运动鞋设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一大优势。现在国内一线品牌都有自己的科学实验室,会专门投入研发在材料的升级、工艺的进步上,生产出来的鞋子既有专业设计的保障,也有技术的支持,在加速向国际知名品牌靠拢。”
“国内运动品牌在市场占有率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科技研发的热度。品牌、高校及研究平台之间的互动活跃,又促进了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果。”福建省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蔡涛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目前,国内纺织鞋服在充分利用成熟和完整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基础上,围绕绿色环保、功能科技、安全舒适以及国潮文化加持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例如围绕绿色环保开发的生物基尼龙PA56已经广泛应用于运动品牌鞋服产业、生物基防水助剂已经在体育品牌大量应用;增强弹性舒适的超临界大底已经在运动鞋鞋底材料中大量应用;可以提高竞速水平的碳板跑鞋已经进入常规跑者装备中。”
这一科技研发链条的最终环节体现在了产品端。国内运动品牌361度相关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公司跑鞋类产品的研发团队汇聚了来自工业设计、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目前,公司同德国赢创集团合作开发的超临界发泡材料已经应用于多款产品。李宁公司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李宁运动科学研究中心累计拥有5万多个中国人群的脚型数据,并持续对超临界发泡工艺创新,其跑鞋产品助力运动员创造多项马拉松纪录。
“从一些国际运动品牌的崛起经验来看,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国产运动品牌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财经评论人士崔传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技含量提升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性能,增强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品牌形象。情怀营销会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局限,但科技对产品性能带来的提升是全世界的用户都可以感受到的。“运动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提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进步。对终端产品的科技需求也会促使上游的供应商和制造商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整个产业链也会因此得到优化。”崔传刚这样表示。
“拥抱科技”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科技内涵助推“运动国货”产品力突破的同时,如何一方面运用好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把握好市场需求,正在成为许多企业关心的话题。同时,“拥抱科技”的趋势也为国产运动产业的上游供应链带来了新的发展要求。
彭滔分析称,现在在国产体育用品赛道,整体企业格局已经基本稳定。新生的企业打造产品要寻找独特的竞争优势,把握产品的“新奇特”因素。用更新的功能、更准的需求,发掘新的用户群体。
《环球时报》记者从一家总部位于武汉的运动初创品牌创始人处获悉,这家公司主要瞄准跑步爱好者推出运动速干服饰,“相比其他的品牌,我们主要聚焦长跑运动场景,主打衣服面料亲肤和吸汗,同时我们的营销也主要针对‘跑圈’人士作推广。”
蔡涛表示,一些小众品牌在更具体的消费场景下提出更加精准的需求,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促进研发,例如在跑步场景下如何做到饱和汗液的单项导湿;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如何做到持续凉感;在塑形运动的基础上如何做到弹性舒适等等,都对纺织材料研发、纺织工艺的组织、染色及服装结构的设计提出更多的需求和挑战,也将推动国内出现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专业小众品牌。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轻纺分会秘书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办公室主任杨宏珊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随着一些面向小型受众的运动品牌崛起,上游产业链也面临新的需求。首先是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增加,上游产业需要具备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其次,一些小众品牌注重强调产品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这要求上游供应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方法。最后,小型品牌一般需要更加快速、精准地响应市场变化,因此上游产业也需具备更好的快速生产和交付的能力。
崔传刚表示,国产体育用品打造核心竞争力,需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企业也要敢于进行科研投入,持续创新。
在今年巴黎奥运会三人篮球项目中,中国企业英利奥成为赛事地板独家供应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的三人篮球地板防滑性较差,运动员摔倒后易受伤。瞄准这一需求,公司研发出新款橡胶材料,能保证防滑并吸收冲击,最终获得赛事认可。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