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共识,更是行动。新时代以来,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当前呈现出加快发展态势。观察中国经济,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要视角。迈步新征程,各地各部门要持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与“含绿量”。
在深度融合中推动新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注重科技创新,也要注重产业创新,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结合起来、融合起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传统产业而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钢铁、有色、机械、轻工等行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从新兴产业而言,要打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先进产业集群,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从未来产业而言,要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领域前瞻布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3%,10月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8%、33.4%。各地各部门要加快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
在战略协同中增强动力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与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协同,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从一体化发展看,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不断积势蓄势成势。有的地方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项目落地,形成一条集多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链;有的地方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的地方强化集群多业支撑;有的地方打造形成锂电产业链。城市因“新”而活、区域向“新”而进,曾经的“后方”变身新时代的“前沿”。以西部地区为例,目前西部地区已形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大生产力布局发生积极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让西部省份通江达海,曾经的“欠发达地区”成为对外开放前沿。对此,各地各部门要找准自身战略定位,积极抢位发展、善于错位发展,让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更加完备。
在生态保护中提升“含绿量”。作为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超1200万辆,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将达万亿元水平,各地布局绿色产业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拓宽新空间。为全球贡献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绿色低碳产业,成为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我国经济绿色化程度正大幅提高,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持续增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新型生产关系正在形成。各地各部门要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市场机制调节、微观主体不断创新,通过“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共同培育,让新质生产力更加活力迸发。(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