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全省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实现双增长
12月11日,“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系列新闻发布会文旅专场在西宁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2024年,预计全年接待游客5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6亿元,均同比增长20%以上。
青海生态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拥有20个旅游资源亚类和48个基本类型,拥有可可西里等世界自然遗产,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5个,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厚实的家底。
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加紧编制《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着力健全完善“1+N+X”规划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制定《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导则》《旅游景区生态容量测算方法》,发布《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指南》《生态旅游解说服务质量规范》两项地方标准,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速提效。
突出示范引领,深化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坚持“多规合一”,在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框架下,高质量编制印发《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制定正负面清单,完善提升环湖沿线基础服务设施。同时,通过整合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化推出多条生态文化旅游带,实施“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行动,打造高原湖泊、盐湖风光、草原花海等生态旅游打卡地,开发高原康养、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提质提升基础设施、产品业态、接待服务等,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我省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家、省级7家
在青海大地上,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底蕴积淀深厚、红色血脉绵延不绝。省文化和旅游厅创排演出了《昆仑问道》《青春铸剑221》《长空烈焰》等一批红色主题文艺作品,有力激发了各族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感恩奋进走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内生动力。
以革命遗址遗迹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依托,推出一系列红色文化观光和精神体验相结合的红色旅游景区、线路和活动,以红色资源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全省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家、省级7家,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家、省级33家、市州级53家,国家级、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6处,形成了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龙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支撑、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为补充的红色旅游资源体系。
开发红色研学线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使红色旅游成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感悟红色精神的补给站。同时,以红色资源撬动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旅游+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坚持以红色资源带动绿色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全省实施文物保护项目50个
青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文物类型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资源禀赋好,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青海的深厚支撑。
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好用活文化遗产,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扎实开展文物“四普”实地调查。落实文保资金9963万元,实施项目50个。开展宗日、夏尔雅玛可布等5项主动性考古发掘。深化柳湾彩陶195个符号研究。
投入7950万元开展地震受损文物修复。积极推进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热水墓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宏觉寺文物本体及寺藏可移动文物认定,编写解说词,开展讲解培训。联合省民宗委制定《关于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藏品登记管理的指导意见》。条纹彩陶靴入选“《国家宝藏》中华文明标识”。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发展典型做法、2024年“共和国印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提升,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初步建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成就、实现新突破。争取资金4664万元,系统推进非遗保护、传承、研究、传播,让非遗绽放新光彩、焕发新生机,与现代生活更好连接。博物馆热、非遗热持续升温,观赏文物、体验非遗成为新风尚。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保护持续推进
省文化和旅游厅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有利契机,以四季“村晚”、非遗大集、“村BA”、民族特色歌舞剧、青绣等为载体,进一步擦亮民族地区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招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和带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挖掘青海各民族汇聚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事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保护利用宏觉寺、瞿昙寺等历史文化,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景区建设,强化特色资源保护,加强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德都蒙古(海西)文化、互助土族文化、循化撒拉族文化、河湟文化(海东、西宁)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性整体性保护。
推动互助土族故土园、保安古城、阿柔部落等知名景区和传统村落更吸引人、更便利人、更感染人,讲好新时代青海各民族团结故事。深入挖掘研究阐释各民族非遗项目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就业、增收富民、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积极拓展“热贡艺术”“花儿”“藏毯”等非遗保护传承实践载体,促进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
精彩文艺演出惠及群众80余万人次
省文化和旅游厅用足用好部省共建、对口援青等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细化完善举措,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全省各族人民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
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实施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39个、每年投入2000万元为400个村(社区)配置文化设施。
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四季“村晚”、广场舞大赛等品牌。开展春季文旅系列活动365项。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演出2520场次,惠及群众80余万人次。深化“农体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豹街·西海路美食街、新千丝路风情街、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被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举办“百企入青”招商活动。开行青甘藏旅游专列、“丝路梦享号”旅游列车。深入开展“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文旅品牌提升行动,省领导带队先后赴泰国、尼泊尔、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文旅资源宣传推广,推动大美青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统筹省、市(州)、县(区)资源赴对口援青省市开展“组团式”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持续提升青海美誉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