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思思
每逢周末,娄星区杉山镇集和村彭家屋场内的汉龙文化园便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周边村民、游客以及研学团队慕名而来,感受乡土变化,追寻乡愁记忆。
从以前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门庭若市,说到彭家屋场的变化,村民都提及一位优秀的带头人。
“90后”女大学生谢迎千是彭家屋场的党小组组长,从小喜爱汉文化的她,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创业,将自己所学与家乡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屋场内打造了一个占地230亩的休闲旅游文化生态农业基地———汉龙文化园,为屋场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谢迎千当屋场党小组组长时,村民聂耀祖感慨地说:“她是党员,又是年轻人,肯干能吃苦,有新思想、新观念,我们都很信任她。”
“村里许多空置的老房子破旧不堪,如果不去翻修就会慢慢消失,村子也会越来越冷清。”谢迎千站在陶瓷体验馆前深情地说,“我一直觉得,乡愁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乡愁经济是现在乡村发展的新方向。”
谢迎千将屋场内一栋无人居住的老屋承租下来,一点一点重新修缮、装饰,打造成陶艺体验馆,让游客不仅能够亲手体验陶艺制作的乐趣,更能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纷纷参与到屋场建设中,闲置的资源焕发出新的活力。
汉龙文化园以500元/亩的价格流转屋场内100亩土地用于蔬菜种植,并定期从农户手中收购农特产品,为村民增添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汉服体验馆、乡村美术馆、国学馆、老种子蔬菜基地、射箭场等相继建成,让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老房子和荒地焕发新的光彩,彭家屋场的乡村振兴之路也越走越宽。
“在这里工作后,每月能拿到3700元,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村民李雪清高兴地说。村里许多像她这样因缺乏专业技能而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妇女,在汉龙文化园既可以学习缝纫和陶瓷技术,又能轻轻松松赚钱,村民无不拍手称赞。
汉龙文化园的蓬勃发展,如同一股清风,不仅为彭家屋场带来了络绎不绝的客源与丰厚的经济收益,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村民的生活观念,屋场的环境卫生状况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屋场主干道旁有一个池塘,过去因受养殖场的影响,常常脏乱不堪、臭气熏天。“夏天到处是蚊虫”“我们每天从这里路过,衣服上都是一股臭味,这会影响游客的心情”……屋场会上,村民们纷纷提出问题,并一致决定关停养殖场,共同出力对池塘进行改造。
“建屋场是件好事,我是党员,贡献一份力量是应该的。”村民刘春富从国外返乡后正赶上屋场建设,自掏腰包免费为工人提供伙食,还协助调解矛盾。村民谢红明、刘春桃等人也主动投工投劳。之后,自发参与池塘改造的村民越来越多。
目前,池塘内淤泥废弃物已全部清除,还新修建了80米仿木水泥栏杆、6处台阶、1座木质凉亭,池塘边的荒地被改造成一片800平方米的共享菜园。几位村民合伙将池塘承包下来养鱼,发展垂钓产业。
如今,这里已然成为彭家屋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村民共同奋斗、共享成果的生动写照。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彭家屋场越来越美丽宜居,共拆除空心房6处,完成15户旱厕改造,开发1座假山,新建1口景观山塘、1处美丽游园、2处凉亭,建设小矮墙300米,“小菜园”“小鸡圈”实现百分百覆盖,亮化、绿化、垃圾分类全部到位。
提及屋场最深层次的变化,彭家屋场理事会理事长李晓辉很是感慨:“现在大家都能自觉维护建设成果,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公共设施,这种意识已经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中。”
彭家屋场以文化为乡村振兴的“火种”,点亮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明灯”。展望未来,谢迎千说:“我们将继续以文化为媒,在乡村的广阔田野上,探索出一条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让乡村更美、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