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对标深圳近六年后,这两个相隔1800千米的副省级城市迎来一段新关系。近日,青深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地师生关系演化为师兄关系。
相比对标期的单向输出,合作期两地将互惠互利:有志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深圳,将受益于青岛海洋科创;新旧产业转型遇困的青岛,将借力深圳。
-1-青岛先“赶大连”后“赶深圳”青岛是个善于学习的城市,近年来持续对标先进、寻找差距。早在1995年,青岛就提出“学上海、赶大连”。上海就不说了,一直都是全国经济龙头。彼时,大连势头也猛,GDP排名全国第12位,青岛紧随其后排第13位。三年之后,青岛反超大连,并逐渐拉开差距。
中国入世后,青岛制造业“五朵金花”闪耀全球,新世纪头十年,青岛经济排名长期处于全国十强。2010年后,得益于区域政策优势及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浪潮,成都、武汉强势崛起,将青岛挤出十名开外。2018年,青岛排名掉落至全国第15位。
青岛经济之“失落”主因在于制造业转型失策,彼时其工业增加值占比已不足四成。2018年7月,中央巡视组向山东反馈巡视意见,明确指出青岛存在“头雁效应不强,精神状态不振,砥砺奋进、干事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的问题,还存在一些畏难情绪和“守摊”思想。
困境之下,青岛重拾“对标”这个法宝。2018年底,青岛日报刊文称“当前的青岛……正置身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要推进思想解放,就必须对标深圳、广州、杭州、苏州等先进城市。”经过一段时间酝酿,青岛明确了对标重点。
2019年2月,青岛正式提出“学深圳、赶深圳”。青岛要求各区市各部门与深圳全面对标,学习深圳的营商环境、制度创新等,明确“在政务服务方面,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 对标深圳后,青岛经济虽没能重回巅峰,但止住下滑,过去三年均排名全国第13。
营商环境是青岛对标深圳的重要“科目”,过去几年,青岛多批次选派千余位干部南下,赴深圳体悟实训,但从民间到官方,依旧出现了不少舆情。单说这两年,就爆出“啤酒三厂小便事件、导游训斥嘲讽游客穷、崂山司机逆行打人”等负面。
如果说上述个案只是个别人素质欠佳,那么“德国女孩在啤酒节喝到假德国啤酒”、“城阳区共有产权房危机”则分别直指当地王牌文旅项目和城投机构。尤其后者,共有产权房交付难事件,揭开了当地城投资金压力“冰山一角”,也侧面反映了地方财力的窘迫。
近几年,包括青岛城投原总经理在内的多个高管接连接受调查,青岛城投也进行了大幅会计差错更正,仅CIS煤矿一项就导致其无形资产调减13.85亿元,未分配利润调减18.4亿元,商誉减值15.1亿元。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城投依旧亏损近4.5亿元。
-2-从“对标学习”到“跨区合作”青岛选择深圳作为学习对象,有着无可辩驳的理由,毕竟两地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青岛曾被称为“北方的深圳”,“南深圳,北青岛”一时瑜亮。同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副省级城市,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都是非省城的经济龙头,对于所在区域作用举足轻重。
新一轮国土空间总规对青岛和深圳的功能定位有多处相同,两地均被赋予“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性质;均承载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的功能。两座城市的功能定位大幅升级,也让两地关系重构有了更开阔的空间。
如果说过去对标深圳,青岛学到了放软身段服务、稳住了经济,那接下来,青岛想要的更多。今年7月,中央定调“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这为青深牵手营造了氛围。而深圳主政者五年前曾在青岛履职的经历,为两地合作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根据11月底签署的战略协议,青深将强政府间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对外开放等领域合作——区别此前对标时,青岛体悟实训“学习者”的角色,此次合作更强调双方对前沿发展机制的共同探索,注重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
例如,在科技与产业方面,双方将鼓励高校院所互动,促进“政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量子信息等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技术攻关、项目落地、产业梯次培育等方面合作。
事实上,持续发力高教已成为青岛和深圳的默契动作。过去10年,深圳新建高校8所,现有高校数量达到17所;伴随康复大学建校,布局高教领域近十年的青岛迎来“开花结果”,各类高校达到29所,在非省城中排名第二。高教扩容,成为两地科创共进的基础。
相对务实、较易实现的合作包括,支持企业和居民采购双方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能家电、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等优质产品;两地还将相互参与支持文旅重大品牌节会,谋划推动在深圳引入“青岛啤酒节”活动,在青岛联合举办深圳地方特色品牌活动……
-3-青深经略海洋产业互助不同于都市圈、城市群内的同城化,也不同于东西部协作的帮扶机制,更不同于产业链上下游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青岛和深圳的这次“握手”,是跨区域合作的一次全新尝试,其核心命题是“共同前沿探索、双向优化配置”。在这种关系中,两地各自的收获会是什么?
双方将共同探索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机制,毫无疑问,青岛将担当更重角色。作为海洋科创高地,青岛集聚全国三成海洋高端人才、四成高端涉海机构、五成海洋领域领跑技术,均居全国第一。去年青岛全市海洋生产总值5181亿元,超出深圳(3200亿元)6成有余。
深圳海洋经济结构偏传统,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占比过高,而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金融和海洋信息服务等五大海洋新兴产业占比仅三成左右。
两年前,深圳主政者甫一亮相,就将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带到鹏城,在建设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召开国际渔业博览会、建设养殖工船、蓝色种业基地等方面直接点题。本次协议,两地将在海洋电子信息、深远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深度合作,青岛海洋科创将令深圳受益。
过去几年,青岛发力新兴产业,但终究没有高光表现,相反有些投资还打了水漂。例如,投资某生鲜O2O电商平台巨亏退市。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时,青岛则接连遭遇北汽困局、高合停产等——产业基础不够,产品定位不准,让青岛新能源汽车没有一席之地。
反观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今年有望超280万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腾讯、华为、大疆等企业则是国内龙头。高端、新兴、未来产业已成重要支撑的深圳,能给处于新旧产业转型阵痛期的青岛,带来不少启示。
坦白来说,青岛与深圳并不是一个量级,在经济总量、政府财力、民营经济等多方面差距巨大。但是,相比六年前,青岛单向“体悟实训”学习深圳而言,目前双方跨区牵手“放大各自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对于两地都会有更大帮助——火花越多,动能越强。
参考资料:
青深携手打造全国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样板.青岛日报
青深跨区域合作:16个重点领域先行先试.青岛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