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共40名师生,包括乒乓球世界冠军马龙、东京奥运会射击冠军杨倩访问12.html" class="superseo">台湾,受到当地青年学子的热烈欢迎。
此次陆生团访台,具有重大意义。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重点在于青年一代。两岸青年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共同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和强大动力。
闽台文化一脉相承
建筑风格像!
民俗庆典像!
饮食口味像!
语言语调像!
这两个地方,简直无处不“同”!
祖同宗
文化相通
闽台一水相连,祖同宗、文同源、俗同风,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280对同名同宗村散落闽台各地。坐落于漳州东山岛的东山关帝庙,被认为是台湾千余座关帝宫庙的祖庙,湄洲妈祖、闽王王审知、临水夫人陈靖姑、保生大帝……这些至今风行岛内的信俗文化均发端于福建。
地同缘
建筑文化
连横先生所著《台湾通史》有云:“台湾宫室,多从漳泉。”“台屋瓦皆赤,下至墙垣阶砌,无不红者。”清范咸编纂的《重修台湾府志》亦有此记载。史书中的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闽台“红砖缘”的诗意画卷。
“台湾的典型民居、宫庙,无论是结构、材料,还是建筑风格,都与福建传统建筑一脉相承,台湾七成以上建筑秉承闽南红砖建筑风格。”台湾古建筑学家李乾朗说,这些遍布全台的红砖厝,深深烙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也联结着闽台间的特殊地缘、文缘。
俗同风
民俗文化
在台湾,有以传统的弄里作为基础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也有不少具有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三年一次的“烧王船祭典”,每年夏天举行的“阿美族丰年祭”,每年十二月下旬的“卑南族年祭”等。
移民前往台湾,不仅带去了家乡的土语方言,同时也带去了原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如除夕“围炉”、新年贺岁、元宵闹花灯等等。
曲同调
戏剧文化
闽台戏曲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是中原文化与福建地方艺术的融合与缩影。福建戏曲源于唐五代,成于宋元,盛于明清,传承于当代。它以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五大戏曲为主,连同木偶戏一起活跃在八闽大地,并随着福建移民播衍到台湾地区,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地方戏剧、民间音乐的种子几乎撒遍台湾各地,成为台湾同胞怀念故土、向往家乡的感情寄托。来自台湾的歌仔戏音乐家柯铭峰认为,芗剧与歌仔戏本就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同用闽南语演唱,拥有相同的唱腔曲牌。
食同味
饮食文化
闽台饮食文化同根同源,台湾美食家童世璋先生在其所著的《小吃的艺术与文化》一书中写道:“台湾菜肴小吃源出福建,而福建源自中原……‘闽菜台菜是一家’。”
同时,文学家梁实秋也曾说过:“台湾地区之饮食本属闽南系列,善治海鲜,每多羹汤”,结合大陆菜系与当地物产、风俗形成了如今多元且独特的“台湾菜”。蚵仔煎、面线等都是闽台地区的名小吃。
语同音
语言文化
由于迁往台湾的移民主要是闽南人,台湾讲闽南方言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闽南方言成为台湾通用语言。目前,在台湾2300多万居民中,祖籍闽南的人口已有1700万人。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
新愿景、新希望、新未来
不变的
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家国情怀
是来自两岸民众的血脉同根
文化同源的“双向奔赴”
是两岸青年追梦、筑梦、圆梦路上的
相依相伴、同心同行
(资料来源:福建日报、福建省党史方志、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看台海、闽南日报、海丝泉州文旅之声、中新网、厦门日报、舌尖上的泉州、中新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世界妈祖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湄洲日报、东南网、湄洲妈祖祖庙、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文旅集团、@莆田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