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做好新时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任务措施和具体要求。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学习难覆盖、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以捋顺“组织管理线”、攥紧“党员教育线”、把牢“回报桑梓线”为抓手,有效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推动形成流动党员教育全覆盖、管理全链条的工作格局,真正让流动党员“流有所依”“流有所向”。
捋顺组织管理“专线”,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党员行千里,组织一线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分子”,但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频繁流动于不同地域之间,导致流动党员时常出现“只闻其人、不见其踪”的管理游离状态,给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各级党组织要精准排查“摸底子”,健全完善流动党员登记制度,以支部为单位,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调查摸底活动,及时建立、动态更新、跟踪管理流动党员台账,做到应登尽登、应转尽转,实现对流动党员的精准化管理。要加强常态化沟通交流,设置流动党员专项联络员,每季度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和生活状态,介绍党支部近期重点工作、家乡的最新变化,对存在困难的党员及时提供帮助,让流动党员的“点点星火”汇聚成炬,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攥紧党员教育“标线”,让流动党员“务工不误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党员日益增加,倘若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一刀切”“一锅煮”,以传统的党员教育模式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就会把握不住要点,导致培训成效“大打折扣”。当前,由于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导致部分流动党员观念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一心务工挣钱养家,无心参与党组织活动,逐渐淡化党员意识、淡忘党员身份。各级党组织要借势“云端课堂”助学,安排专人开展线上“主题党日”“暖心送学”等活动,依托共产党员网、微信群、腾讯会议等载体,常态化推送党建新闻、政策法规、党务知识等,通过“云”学习、“云”研讨、“云”感悟,丰富流动党员“精神食粮”。要区分层次、按需培训,针对流动党员行业特性、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既要重视党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又要加强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做到精准滴灌、全面覆盖,为流动党员“充电赋能”。
把牢回报桑梓“导线”,让流动党员“离乡不忘乡”。流动党员如同高飞的风筝,细长丝线那头永远连着家乡,他们是流动的旗帜,更是流动的资源、技术和财富,要主动做“穿针引线”的人,推动他们反哺家乡、回馈桑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深化优化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关键一环就是要把流动党员放在心上,唯有心系需求、情牵冷暖,才能保证流动党员日常联系不断线、作用发挥不短路,才能让他们在外也感受到家的存在、家的温暖。各级党组织要聚焦流动党员“摸不着”、作用发挥“看不见”突出问题,在流动党员日常管理、作用发挥上下功夫,利用国庆、春节等节假日,组织返乡流动党员共叙桑梓之情、共话家乡发展,为推动家乡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要发挥好“乡愁”的情感纽带作用,强化日常联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家乡发展建设现状,多倾听意见和建议,及时吸纳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加强各类政策宣传解读,适时组织有能力、有资源的流动党员返乡参与家乡建设,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作者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