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阳11月27日消息(记者杨贇 实习记者罗盛潇)“春天是一幅温馨的画,绿油油铺满人们心底……”尚未踏入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大门,悠扬的合唱旋律便随着和煦的微风,迎面拂来。
集民意,打造“一个中心”
在金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多功能活动室内,数十位居民整齐地坐在长凳上,共同高声唱响《春风十万里》。门口处,大家络绎不绝,从相邻的活动室搬来板凳,一起加入这场合唱中。
老年大学金元社区教学点合唱班(央广网实习记者 罗盛潇 摄)“人数最多的时候能达到100余人,由于座位有限,原本计划分成两个班进行,但大家都不愿分开,于是我们便将板凳挨得近一些。”合唱班班长王友兰介绍道。
金元社区,毗邻商业金融区,背倚被誉为贵阳“城市绿肺”的观山湖公园,占地面积约0.95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近4000户家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21.82%。这里活跃着来自五湖四海、选择在此安享晚年的老年人,他们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援助,而是更渴望精神文化的滋养,这也是社区工作的核心所在。
“咱们这设有老年学校的社区教学点,居民们可以在这里尽情歌唱、起舞;这里是养老服务站,居民们可以享受到价格优惠的午餐和晚餐;还有卫生服务站、法律咨询室、图书角……”辖区支部党员、社区工作者龙满女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社区的各个功能区域。
金元社区议事长廊(央广网实习记者 罗盛潇 摄)“嘀……”随着扫码声的响起,金阳街道居民“微心愿”收集平台的表单便跃然眼前。
“‘微心愿’的搭建是利用贵阳市‘大数据’的发展优势,创建一个便捷高效的民意收集渠道。”金元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袁琴介绍道,通过细致分析和归类平台上的心愿清单,社区工作人员能够总结出民生的共性需求,进而联动辖区内的可用资源,为居民的心愿定制解决方案。
有了“微心愿”,如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金元社区也有了明确的路径。
围绕老年群体,社区开展无障碍设施搭建、便民餐厅建设等,确保老年人能够安全、便捷地参与社区生活。同时,金元社区的服务并不止步于满足“微心愿”,他们也有自己的探索:围绕青年群体举行交友会等活动,促进青年居民的交流;围绕学生群体灵活运用观山湖公园资源,带领开展“春观花、夏观叶”的生态科普游学等。
金元社区“微心愿”墙(央广网实习记者 罗盛潇 摄)“我们想要开设的任何课程,社区都会竭尽全力去争取相应的资源。”刚刚参加完合唱班活动的王友兰滔滔不绝地称赞着社区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包括医疗设施、菜市场、商场、公园等一应俱全。退休后回到社区的王友兰,通过老年学校社区试点的平台,与邻居们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共同营造了邻里互助、和谐友好的氛围。
近年来,金元社区乘上贵阳市推进“一圈两场三改”民生工程的东风,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通过各种民声倾听渠道,精心梳理并归纳了73条需求,以“一室多用、错室使用”完成便民服务站、老年学校社区教学点、卫生服务站、法律咨询室、图书角等18个活动室的建设。
聚民心,找准“一条路子”
聚焦基层治理工作的痛点、难点,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们共同找到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路子——“共建共享 幸福金元”。
在金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一面墙上井然有序地陈列着红满园宣讲队、小棉袄志愿服务队、凤舞金元舞蹈队、西江月民乐队、翰墨书香老年书画队、天行健太极拳队、手拉手法律咨询队、红袖标巡逻队等8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风采展示。
党员志愿服务队展示墙(央广网实习记者 罗盛潇 摄)小棉袄志愿服务队致力于为独居老人提供及时、便捷的一对一关怀服务,队长是袁琴。“小棉袄这个名字是张阿姨取的,因为我始终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把社区的老人们视为自己的父母,所以他们觉得我就像‘小棉袄’一样温暖。”袁琴笑着说。
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的组建,正是为了响应社区居民的普遍需求。各队的队长均是党员,带领居民们根据自身的专长和爱好,自愿承担起服务社区的责任,这是“共建共享”的精髓所在。
“老友们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我们社区的每一位成员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相依。”袁琴习惯用“老友”来称呼主动从事社区志愿工作的退休老人,他们不仅为8支志愿者队伍提供了坚实的行动支持,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得益于志愿者服务队和老年学校社区试点的建立,我们社区的‘七一’、中秋和国庆晚会都由居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记得有一次晚会下起了小雨,当我在拉琴时,忽然感觉头上多了一片遮蔽,是社区工作人员为我撑起了一把伞,这让我拉琴的劲头更足了!”金元社区老年学校合唱队老师、“红满园”宣讲队队长龙志贵感慨地回忆道。
金元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展示墙(央广网实习记者 罗盛潇 摄)“将党的方针政策巧妙地融入合唱和‘微党课’中,用居民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接触和感受到时代的进步以及生活中的普惠。”作为宣讲队队长和合唱班的老师,龙志贵拥有自己独特的政策宣传秘诀。
从《我家在中国》到《邻里情》,他将家国情怀紧密相连;从《唱支山歌给党听》到《再唱支山歌给党听》,他将同一首旋律用新时代的成就重新填词,既回顾拼搏的过去,也展现奋发的当下。
金元社区紧扣“共建共享”的理念,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小棉袄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8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引领并开展政策宣传、定期慰问、文艺演出等活动200余次。
筑民梦,建好“一支队伍”
“要让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在志愿服务中更加负责、更加贴心,首先必须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领头羊’团队。”在谈到社区队伍建设时,袁琴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过去以初中生为主力的队伍,到现在全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从过去平均年龄44.4岁,到现在降至36.2岁,袁琴“刀口向内”地推动了社区队伍的年轻化和知识化改革。
“尽管我们社区被大家誉为优秀社区,但对我来说,拥有荣誉不是为了写在功劳簿上,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新时代社区基层治理需要‘领头羊’在前面跑。”用袁琴的话来说,金元社区就是“一面旗帜”。
金元社区便民服务站(央广网实习记者 罗盛潇 摄)“有急事就打电话!”在金元社区每栋楼的单元入口处,都悬挂着一块标有社区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的告示牌,而排在第一位的,正是袁琴的电话。
“我的手机始终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居民们喜欢给我打电话,因为我不会拒绝任何需要帮助的居民。”袁琴这样要求自己,她的团队成员也遵循着同样的服务宗旨。
“00后”的龙满女在社区工作者中尚显青涩,但她在投身社区工作时的表现却毫不逊色。身为网格员,龙满女需要收集她所负责楼栋的居民信息,却常常遇到居民以保护个人隐私或认为她太年轻等理由推脱。
“社区工作最大的难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但这些是可以通过入户走访、电话沟通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去逐步化解的。”当谈及面对社区工作遭遇的难题时,龙满女解释道,能帮助居民解决忧虑、能办让他们开心的实事、好事是自己找到社区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方向。
社区居民在养老服务站活动室里打乒乓球(央广网实习记者 罗盛潇 摄)“王阿姨,电梯现在还没修好,你可以来党群服务中心休息一会儿,这里有空调、饮水和电源……”即使在工作的同时,龙满女也不忘通过手机及时回复居民的消息。
当然,作为社区工作者的她们也有自己的“微心愿”,希望能尽最大的努力,给居民办更多的实事。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角色,是沟通的桥梁,也是联系的纽带。在金元社区一件件以“民”为中心的实事和好事中,居民们深切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每个人都以自己是“金元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