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良渚遗址,11月25日再次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各国嘉宾如约而至,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智慧。
上午八点,中外嘉宾陆续到场,新朋老友一相聚,便有聊不完的话题。伊拉克诗人萨迪克是第二年参加良渚论坛了,去年参会的经历启发他创作了一首中文和阿拉伯语双语结合的诗,今年他希望在良渚寻找更多共鸣和灵感。
伊拉克诗人 萨迪克·穆罕穆德: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是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国家,两种文明在交流中能不断向前推进,我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
西班牙巴塞罗那利赛欧高等音乐学院项目发展部主任 玛丽亚·马丁内斯:我们刚刚才认识,他来自阿根廷,这很有趣,我们的交流将从这里开始。
雅典大学考古学教授 克法利杜:我很渴望看到世界各国文化与我们国家的异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朋友。
主论坛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得主白简恩率先上台,结合她对良渚的最新研究,做了题为《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的主旨演讲。随后,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等不同国家的嘉宾,围绕“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中外音乐传统的现代回响”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世界考古论坛终身成就奖得主 白简恩:我觉得这次的会议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共同分享过去的历史,我们可以减少不同文明相互间的偏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4期”首席专家 赵 辉:你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把握住我们历史的特点,才能回答我们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东方之所以是东方,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
今年的良渚论坛进一步聚焦到文化遗产、文学、音乐等重点领域,三场平行论坛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示、专题音乐会等配套活动,将历史视角和全球视野相结合,进一步凝聚各国携手共筑人类精神文化家园的共识。
比利时作家 瓦力·德·邓肯:如果我作为一个西方作家能写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书,能够增进东西方相互理解,尤其是我的读者都是孩子们,我认为这很重要。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 杨晓萍:交流的内容会更加的广泛,更加的充分。我们也希望就是借着良渚论坛这样一个国际视野的交流平台,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的方向。
记 者 郑晓彤:我身后这个图案是“良渚论坛”今年面向全球征集的全新形象标识,两只对称的眼睛,如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望,也像水纹一样交汇相融。我们也相信,借助良渚论坛的平台,世界文明会进一步“因互鉴而丰富,因交流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