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好“磨刀石”:一群战鹰的智勇之道
换种思维去战斗
秋日,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外场塔台屏幕上,数架战机的航行轨迹交织缠绕,高度速度等参数不断跳动。此刻,空中战局激烈胶着,战机在空战区域持续回转、换向、机动,攻防态势反复变化……
观训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指挥员似乎有意减少干预,让飞行员放开手脚,努力发挥他们的最大作战潜力。这种训练方式,源于该旅“蓝军分队”在一次对抗中的大胆突破。
那次,战前研讨刚进行不到10分钟,大家已达成共识。这时,率领蓝军分队上阵的某大队龙大队长却表示:“还有其他可行方案,为什么不尝试一下?”
听到他的话,研讨室里的十几双眼睛齐刷刷望向他。
“大家同在一个单位,一起研讨训练时间久了,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固化战斗特点。”龙大队长告诉记者,那次研讨他下定决心,和蓝军分队的战友一起,给频频交锋的老对手“一点颜色瞧瞧”。
翌日清晨,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红蓝双方战机呼啸升空。
驾机穿过厚厚的云层,红方飞行员詹言与长机配合,对责任区建立态势感知。一路上安静得出奇,到达预定空域后,詹言瞬间注意到,一架“敌”机隐约在前方出没。
面对这样好的进攻时机,詹言心动不已:“机不可失,再拖一会儿就跑了!”
经过长机同意,詹言铆足了劲向“猎物”扑过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双方进入视距范围后,“猎人”和“猎物”的角色竟然颠倒过来——蓝方战机猛然向上攀升、拉开高差,詹言瞬间丢失目标。就在他到处寻找时,蓝方战机突然出现在他身后……
不等詹言作出反应,蓝方飞行员已经“发射导弹”……
“漂亮!”对龙大队长来说,一切似乎尽在掌握。此次训练,他们充分发挥飞行员个人战斗技能,灵活设计对战方案,利用山体低空突防、利用云层躲避追踪,成功打了红方一个措手不及。
一次折戟,胜过千百次耳提面命。蓝军分队用一场不讲套路的实战对抗,成功激发了各飞行大队的战斗血性。
管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鲶鱼效应”,指的是通过引入新元素或竞争者来刺激一个群体的活力。在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蓝军分队正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近年来,该旅一直鼓励官兵从解决实战问题出发,积极实践验证,把对手思维嵌入任务规划、协同准备、战斗实施、效能评估全程。蓝军分队的战斗航迹,为该旅创新战法训法、锤炼打赢本领,不断创造着新的可能。(李由之)
当好“磨刀石”:一群战鹰的智勇之道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飞行训练。张为栅摄放开手脚前,要战胜的对手是自己
“对手,不再是一道能轻易猜出答案的题目!”
对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的飞行员来说,那次对抗训练带来的思想冲击,至今让他们记忆犹新。
对抗中,蓝方指挥员临时决定,在战斗开始时就集结所有兵力,拉开架势与红方展开决战。战斗刚打响就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一举动让红方措手不及。仅用一个多小时,蓝方就达成作战意图。
对抗训练结束,蓝方飞行员直呼过瘾,红方飞行员深受震撼……
那年,该旅在某大队龙大队长牵头下,针对不同任务与训练内容,抽调空勤、战勤、机务等各专业骨干苗子组成蓝军分队。为了充分发挥“磨刀石”作用,他们研究对手的作战样式和作战原则,结合典型战术战法,展开了一系列专项假想敌训练。
“只有让蓝军分队更像现实对手,然后嵌入日常训练中,带动大家放开打,才能更好地促进战斗力提升。”谈及成立蓝军分队的初衷,该旅领导说。
云霄之上,一场多要素海空协同训练正在上演。
龙大队长与飞行员汪强共同掩护一架战机,向红方目标发起突击。汪强采用自主设计的战术,飞出一道出人意料的突防航线,成功“摧毁”目标。
经历了越来越多“放开打”的瞬间,汪强感觉自己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大”。
“放开打”,打破的是禁锢战斗力的思维枷锁。“以前评定飞行成绩时,一旦出现某项数据偏差,就会被判为错误。这导致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放不开手脚,不敢做动作。”汪强说。
蓝军分队成立后,他们打开思路,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讨——只要符合安全规定,又能达成作战意图,就应该允许飞行员根据战场态势自主发挥。与此同时,该旅赋予了蓝军分队更大权限:可以连续组织自由空战课目训练。
每次对抗训练,蓝方飞行员身边的友机、面对的“敌”机与担负的任务都会有所不同。通过不固定编组的训练模式,飞行员可以尽快适应各类角色、各种作战环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自主作战能力和训练效益。
放开手脚前,要战胜的对手是自己。就这样,飞行员们告别“飞数据”的传统模式,真正迈进“飞方法”“飞作战”的新阶段。
一次对抗,蓝军分队一亮相便技惊四座,一个个高难度战术动作轮番出现,让红方措手不及。
“今年可以用,明年就不行了。因为对手不会吃第二次亏。”飞行员陈逸笑着告诉记者。日新月异的战术变化,时常让这位拥有20多年飞行经验的老飞行员感慨不已:“研究战术没有休止符,多一套战术,就多一种制胜未来战场的可能性。”
黄昏时分,一架架战机自空中返航。飞行员们手拎头盔,淡定从容地走向讲评室。身上被汗水浸湿的飞行服显示着,他们刚经历了一场紧张激烈的对抗。
天空归于平静,“战斗”却还未停止。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新的“头脑风暴”……
未来战场的棋盘上,没有传统的边界地带
一场对抗,己方双机被判定“突防失败”,原因何在?复盘中,蓝军分队官兵找到了答案——
在红方干扰下,飞机与后方指挥所的通信链路受到影响,导致态势感知能力被削弱。发现问题的同时,他们也敏锐意识到,克敌制胜的突破口,就在于编队精妙协同。
“在对抗中暴露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认账’后该如何‘销账’。”龙大队长说,“我们只有加强编队协同研究,练强空中作战‘小体系’,才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始终保持作战能力。”为此,他们利用各级演训机会主动发现问题、划分问题,并组织专人展开集智攻关,不断修正战术动作与配合流程。
不久后,该旅组织的一场对地打击训练中,飞行员们凭借灵活多变的战术、默契娴熟的协同,打出精彩配合——
四机升空,纵深布势。飞行员按任务规划前往预定地域,1号机率先发现目标,随即将态势同步推送给整个编队。4号机在友机掩护下,以迅如风雷之势完成对目标的锁定与攻击……
一次次实战磨砺中,飞行员们对“联合”“协同”等战斗概念、模式愈发熟悉,对体系对抗的理解也不断加深。
“在体系对抗中,避对手锋芒,同时找准对手的薄弱点,是战场制胜的关键。”飞行员陈逸记得一次对抗训练,谁也没想到,红方会瞄准他们防守薄弱的加油机。结果,在战机加油时,他们被对手成功偷袭。
“对手不会按部就班跟你打,我们的视野不能局限在座舱左右,更要看到体系全局。未来战场的棋盘上,没有传统的边界地带。”回忆起那次失利,陈逸至今感到“值得回味”。
海浪拍打礁石,跑道通向大海。一次任务,该旅派遣分队进驻某临海机场,作为蓝方空中作战力量,与红方部队展开对抗。
“体系对抗,具有多重行动并行、攻守换位迅速、敌我对抗交融等特点。作为蓝方,我们必须瞄准对手作战体系中的‘靶心’,通过精准出击,帮助红方部队发现自己的薄弱点、练强作战过程中每个环节。”飞行员安旭告诉记者。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蓝方分队从进驻前就争分夺秒进行技战术研究。进驻后,他们立即展开对接工作,协调当地航管、气象、场务等部门对分队官兵进行理论授课,有针对地做好技战术准备。
那天,对抗在海天之间打响。
蓝方战机编队穿梭于云端,协同展开区域联防。安旭与战友密切配合,根据红方整体态势布设和油量储备,准确预测红方的突击方向。而后,在第一波次交锋中,他们成功命中2架“敌”机,达成蓝方作战意图,也为红方明确了战术改进的方向。
脑力和智慧,是制胜战场不可或缺的金钥匙
长空寥廓,海浪翻涌。
那次海空对抗训练,龙大队长受领任务,驾机对海面两艘舰船进行突防。就在他越过第一艘舰船的防线时,雷达突然发出锁定告警。龙大队长还没反应过来,通信系统已经传来讯息:突防失败!
这个结果,出乎龙大队长的意料。战后复盘时,他才得知,任务前,“敌”指挥部临时调整了一艘舰船。由于没有预先准备,龙大队长被打得措手不及。这次教训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上。
“战场上哪有那么多预先准备的机会?唯有见招拆招、以变应变,方能克敌制胜。”龙大队长感慨。
那场失利后,他痛定思痛,与战友共同研讨不同作战背景下的战术方案,着重训练飞行员临机应变能力。
一次,龙大队长在担任评估员时,观测到一艘舰船正驶离港口。他心念一动,毫不犹豫地拨通兄弟部队的电话——一路联系、反复协调,最终,他成功为战友争取到一次对抗训练机会,让蓝军分队官兵得以验证自身的战术构想。
要想用得好,必须练得勤。为了让对抗释放最佳效能,该旅蓝军分队与空军地导部队、海军舰艇部队常态开展训练协作,互相查找差距不足。
“与不同对手过招,虽然压力不小,但收获更大。”飞行员黄朝嵘还记得,和空军地导某部展开的一场对抗训练。
阵地上,红方防空警报骤然响起;云端上,蓝方数架战机迅猛袭来。
蓝方飞行员驾驶战机俯冲而来,低空突防掠过阵地。红方一位老班长不禁感叹,入伍近20年,这是他头一次看见“这么‘嚣张’的蓝方战机”。
尽管战勤人员不断调整雷达方向,红方还是丢失了目标,被蓝军分队抢先一步。演训结束,参训官兵坐到一起,结合各自岗位复盘战斗流程。
对抗中,地导官兵穷尽一切办法破解困局,尝试并检验了多种招法,也从中获得很多思考。复盘结束,他们将蓝方提出的“根据目标特性推算航迹”“及时转变抗干扰方式”等意见一一记录在册,作为接下来突破的重点。
每次过招后,红蓝双方都会毫无保留地把研究心得和盘托出。各方结出的“战果”越来越丰硕,红方不断进步成长,蓝军分队这块“磨刀石”也变得更加坚强。“大家都找到战斗力建设的短板,就是蓝军分队存在的意义。”该旅领导告诉记者。
西北戈壁,战斗正酣。粗粝的地面上映射着数个黑影,机翼下满载弹药,闪烁着慑人的寒光。接到突击指令,蓝军分队飞行员于律立即驾机升空,向数百公里外的地导雷达防御要地机动。
红方阵地,各作战单元快速进入预定位置,编织出严密的防御体系,很快就洞察到蓝方攻击意图。
于律灵活运用战术迂回机动,尽量缩短被发现距离。到达某个点位后,他突然加满油门、拉动操纵杆,让战机在长空中划出一道弧线。
原来,于律把整个突击航线划分成数段,并根据飞行速度,预先计算出到达每个规避点的时间。实际战斗中,他就可以通过飞行用时定位自身位置,从而与脑海中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进行匹配,随后做出最有利的规避动作。
“脑力和智慧,是制胜战场不可或缺的金钥匙。飞行不仅需要反复练习,还得善于思考。”于律说,“只有每次飞行都迅速找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将自身锤炼得更加强大,才能把部队打磨成更锋利的尖刀。”
战争是力的比拼,更是智的较量。翱翔于蔚蓝长空,蓝军分队的飞行员们知道,唯有用头脑飞行,才是让蓝军更“蓝”的关键招法。(廖诗宽 王男 王鑫伟 李由之)
锐视点
坚石才能磨利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深化联合训练、对抗训练、科技练兵。军队锻炼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就要瞄准战场“靶心”开展对抗训练,就要强化对手思维,紧盯对手、研透对手。
锋利的刀刃要靠坚石来磨砺,过硬的素质需要强大对手来锻造。只有经常和强手过招,才能不断提升对抗训练质效,练就克敌制胜的过硬素质,夯实打赢未来战争的信心和能力。
实战对抗能否有效锻炼部队,蓝军这块“磨刀石”是关键。没有高质量的蓝军,就练不出高水平的部队。如果不能真正地模拟强敌、砥砺锋刃,部队在演习中胜利也毫无意义。
一位蓝军旅旅长曾这样描绘理想中的蓝军:形像神似,能让演训对手看到强敌的影子,体验到强敌的特点;作风严实,贴近实战真打实抗;能力超强,能把对手逼到绝境、难到极致……试问面对这样一支蓝军,谁还敢掉以轻心?
建强各层级模拟蓝军,必须严格遵循“形神兼备”这一标准,从指挥模式、作战编组、战术战法等方面模拟对手作战思想和行动特点,引导部队真研对手、真谋对策;必须紧贴实战构建复杂电磁干扰、网络攻击等作战背景,在逼真环境下推进实战化对抗训练走深走实。
蓝军的存在,不只为分出胜负,更是为了互相借鉴、携手并进。通过背靠背对抗训练、面对面坦诚交流,部队官兵在互学互鉴中不断锤炼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双方实战本领。实现红蓝“双赢”,既是对战斗力建设的高度负责,也是蓝军作为“磨刀石”的真正意义。
无论红蓝,只为实战。“要坚定不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建强模拟蓝军,是锻造精兵劲旅不可或缺的一环。唯有在对抗中不断磨砺锋刃,才能在未来战场上克敌制胜、所向披靡。(陈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