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以来,青海持续健全机制、创新举措、优化服务,加力推进各项就业政策,着力实现以“就业稳”助推“经济社会稳”的目标。截至10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8.97万人次,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85.9%。9月份,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5.0%,连续4个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突出重点群体,拓宽就业渠道
“以前总觉得只有考上公务员、考上事业单位,这样的工作才算好,在听了孙顺德学长在将自己的青春梦想融入青海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逐步成长为企业骨干人才的就业故事分享后,我了解到民营企业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青海大学应届毕业生张伟在参加了毕业生就业创业优秀事例巡回分享交流会后,积极向省内民营企业投送简历,最终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
这是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首次在省内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优秀事例巡回分享交流,4000余名毕业生通过活动受到积极就业观念引导。为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健全政策支持激励体系,加强就业观念引导,提升就业承载能力,开发更多有利于高校毕业生施展专业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他们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就业,精准拓展市场性岗位。
“当前,我省正处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产业对相关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我们将以打造‘青海e就业’品牌为牵引,不断细化工作举措,提升工作质效,为高校毕业生铺路架桥,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进入产业链,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积极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托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平台收集省外用工岗位信息7万余条,面向劳动者广泛发布,公共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公司、劳务经纪人共同发力,28.87万人次农牧民实现有组织成规模转移就业;打造“青海拉面”“青绣”“柴达木枸杞采摘”“互助家政”等省市级劳务品牌49个,带动农牧民就业40万人次以上。全省24.83万名脱贫人口实现务工就业,1.8万名出省务工人员享受到交通补助1855万元,实现应发尽发。
聚焦就业能力,强化技能培训
9月12日,青海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在西宁启动。来自全省8个市州、省职业技工院校和黄河水电、西部矿业、大唐集团、青藏铁路等行业企业的31支代表队830名选手报名参赛,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等45个项目进行比拼。
“青海长期以来受‘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影响,导致青年人不愿意从事技能岗位。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将激励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学技能、钻业务,让更多技能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大学生群体“赋能”,把技能的“金刚钻”磨利,才能有效改善高校毕业生的焦虑心态,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环境。
青海积极营造技能成才氛围,完善待遇保障,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各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前,全省已有52家自主评价机构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完成评价备案。
同时,青海积极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动态调整政府补贴培训职业工种补贴标准目录,强化“订单”“定向”式培训和新招聘人员、劳动预备制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职业转换、岗位适配能力。推进职业技能改革,在青藏铁路公司、国网电力公司开展“新八级工”试点,增设学徒工、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职位,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目前,全省高技能人才达10.06万人。
加强信息协同一体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
11月16日,西宁市城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饮马街街道办事处举办“2024年城中区职引未来——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暨金秋招聘月”活动,为求职者带来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同时,聚焦规范化零工环境及便捷化数据归集,大力推广灵活就业群体及零散务工人员面对面匹配用工订单模式。在这里,求职者可以通过人社微信公众号、“蓝师傅”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轻松实现“一键读政策”“一键找活”,现场成功匹配零工订单10个,为更多灵活就业人员铺就了“好就业”“就好业”的康庄大道。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不断筑牢基层基础,持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以“青海e就业”品牌创建工作为牵引,着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就业平台,实现用工与务工供需精准对接,促进就业与产业,就业与民生的良性互动。依托黄河流域人力资源发展协作机制、兰西城市群建设等平台加强岗位信息共享,开展“直播带岗”“短视频招聘”等活动,全年累计举办现场招聘活动370场,发布用工岗位信息39万余条。
进一步构建公平友好就业环境,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协作联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年内全省累计立案协调欠薪案件3739件,为2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2.4亿元;以“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前三季度,通过“直补快办”方式为156家企业兑现吸纳就业社保补贴4373.4万元。落实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直兑直达”,为4.45万户企业降费减负8.25亿元。通过“免申即享”方式为1.89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6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