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报道的《当一个女孩进化出 “非遗系统”》在社会各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故事的主人公 “九月”是一位 95 后湖南衡阳妹子,网名“九月”“江寻千”,寓意着在大千世界探寻美好与传统文化的精粹。
“九月” 与非遗的邂逅,宛如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她心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踏上了追寻非遗技艺的征程。无论是充满力量与激情的英歌舞,还是在冰天雪地中精雕细琢的冰龙,不管是火花四溅、震撼人心的打铁花,抑或是精美绝伦、饱含民族风情的苗族银饰以及典雅端庄的马面裙制作工艺,她都深入其中。
她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不畏路途遥远且艰难险阻,翻山越岭去寻找那些隐匿于民间的非遗传承者,虔诚地拜师学艺。在学习雕冰龙时,面对冰冷坚硬的冰块和复杂的雕刻技巧,她无数次失败却从不言弃;学习打铁花,炽热的铁水与潜在的危险也未曾阻挡她的脚步。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珍贵的非遗文化一一记录并展示,让它们从鲜为人知的角落走进了大众视野。她的精神恰似熠熠生辉的火炬,温暖且鼓舞着无数人;她在非遗传承道路上留下的深刻而绚烂的印记,也让更多人意识到非遗传承的重大意义与无限魅力;而她的行动也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大众对非遗文化关注的大门。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我国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0 万余项,其中国家级 1557 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十大门类。这些非遗项目如繁星,照亮文化天空。
非遗传承离不开像九月这般的传承者与传播者。他们心怀热爱,执着坚守,“择一事,终一生”。如国家级非遗项目 “确山铁花” 的传承人杨建军等,让濒临失传的技艺重焕生机。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让古老技艺在岁月长河中得以延续,让后人能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现代科技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注入新活力。数字化技术精准记录非遗细节,借助网络平台打破时空局限,使全球皆可领略其风采。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互动,吸引众多关注与爱好者。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也在非遗保护中各显神通,推动非遗更好地传承发展。
然而,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携手共进。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筑牢非遗保护根基。学校要将非遗文化教育纳入体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升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关注与支持。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瑰宝,是民族精神源泉与文化根基。回首九月,那是一段用坚定信念、执着追求与创新精神谱写的非遗传承华章。众多守护者们,如同繁星点点,汇聚成璀璨银河,他们以无畏的勇气投身非遗传承保护的伟大事业,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有了全新的生命力。
如今,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昂扬的斗志,让非遗文化的光芒穿透岁月的长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让古老的智慧与精湛技艺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熠熠生辉,传承民族文化根脉,共同续写非遗文化的精彩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雨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