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四川日报川藏线联合报道组
“在美酒飘香的季节里,我唱着那藏家祝酒歌,走在那雪域高原,望着远方的朋友,欢迎你到高原来,姑娘敬你三杯酒……”月色皎洁,游人欢聚,果拉卓玛为大家唱起了欢快的祝酒歌。
318国道和214国道交汇于芒康县,这里有西藏唯一的纳西族聚居地——纳西民族乡。在当地,有不少像果拉卓玛这样经营农家乐的家庭,为来往游客端出特色美食:用井盐调制的加加面滋味悠长,自家酿制的葡萄酒香醇可口。
每年仲秋时节,达美拥雪山下的澜沧江奔涌不息,古盐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漫山遍野的葡萄园迎来丰收,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像挂在架子上的宝石。
走进当地第一家现代化葡萄酒生产企业——西藏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浓郁的酒香弥漫在空气中。1989年出生的曲措美丽开朗,是这家企业的总经理。记者前往采访时,正是繁忙的葡萄采摘季,曲措带领员工马不停蹄地穿梭在葡萄园内。
纳西村村民贡秋旺姆带着一把剪刀和一个竹筐,利落地将一串串葡萄剪下来,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筐。贡秋旺姆说:“河谷里耕地较少,以前我们的收入主要靠制盐。这几年,开荒坡种葡萄,生活过得更加红火。”
不仅是该企业的葡萄园,当地村民家家户户种植的葡萄也迎来了丰收,处处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曲措告诉记者:“由于今年气温偏高,采收时间较往年提前了近20天,但收成不错,葡萄很饱满,口感也很好。”
在纳西民族乡,家家户户都会酿制葡萄酒。这项技术在当地可追溯至19世纪,据传当时一位法国传教士来此传教,带来了家乡的葡萄种子。纳西民族乡属于干热河谷,特殊的地形和气候非常适合葡萄生长,久而久之,当地群众便学会了种植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但之前很长时间,都是自种自酿自饮,缺少商品化、规模化发展。
关于当地第一家规模化、现代化葡萄酒生产企业,曲措为我们讲起了创办经历。她的父母原本也是盐农,并在乡里经营一家商店。由于需要外出进货,曲措的父亲常年在318国道上跑,有一年去到四川邛崃,当地大大小小的酒厂引起了他的注意,跟厂家一聊发现制酒业效益不错。结合家乡有酿制葡萄酒的传统,他便收购了纳西民族乡一家濒临倒闭的酒厂办起了酒厂。2009年开始,曲措的哥哥洛松次仁接手酒厂,开始规模化、品牌化生产、运营,创办了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并于2011年成功注册“达美拥”商标。
此后,在纳西民族乡,葡萄酒产业有了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进而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为了带动更多乡亲致富,洛松次仁发动村民集中、集约种植葡萄,起初效果不佳,很多村民有顾虑。于是,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自营葡萄园,并带领一些愿意加入的村民示范种植。看到先期加入的村民赚了钱,其他乡亲也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如今,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在高山峡谷间蔚为壮观。
曲措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青稞,一亩地一年的收益只有几百元;种植葡萄,一亩地一年的收益大概有3000元至5000元。”
近年来,藏东珍宝公司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芒康县南部三乡群众种植酿酒葡萄超过1000亩,签订葡萄收购三方协议并提供技术帮扶。截至2023年,公司共向农户支付资金20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
今年49岁的次仁,是纳西民族乡人,以前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2013年入职公司的他,如今已成为种植基地负责人,年收入有6万多元。次仁说:“这份工作就在家门口,收入稳定,还能去山东、宁夏等地参观学习,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曲措介绍,去年,该公司葡萄酒销售达到1700多万元,今年有望突破2000万元。“团队越来越专业化、年轻化。我们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产品研发力度,同时也在做酒窖改造和博物馆建设等工作。希望能让更多人品尝一杯来自高原的芬芳美酒,通过一瓶葡萄酒,认识我的家乡、来到我的家乡。”
除了西藏芒康县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外,纳西民族乡还有芒康县藏香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西藏福之源酒业有限公司、觉龙庄园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谈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纳西民族乡党委书记牛英杰说:“我们将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各家企业抱团发展,申请打造西藏澜沧江干热河谷产区,通过差异化、品牌化运营,不断提升葡萄酒产业的质效,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记者 王香香 马国英 周辉 根秋多吉 彭琦 兰珍 张思雨 琅珍)
责任编辑:央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