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以前,门前这条水泥路沙化严重,晴天尘土飞,雨天泥裹腿。现在,道路又宽敞又平坦,出行太方便了。”11月4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石山乡石板滩村村民马桂兰激动地说。
2023年,驻村第一书记赵树爽来到石板滩村后,经常有村民反映:村主干道路年久失修,每逢雨天出行极为不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石板滩村驻村工作队立即行动起来,在派出单位青海省政府办公厅的大力支持下,先后8次与省交通运输厅、大通县乡村振兴局、大通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全力推动道路修复硬化事宜。
修复坑槽、填补坑洞、碾压充实、铺设沥青、施划标线,经过紧张施工,全村3.6公里的主干道路及2.6公里的辅路终于于10月30日完工。半年奔走、10天勘测、1个月施工。如今,新道路平坦开阔,不仅改善了出行条件,也温暖了群众的心。
顺着新修的沥青路向上走,几名工人正在村民冶生英家门前回填土方。“石板滩村依山而建,前一阵受持续强降雨天气影响出现塌方,村主干道受阻,严重影响村民出行及生命财产安全。情况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上报石山乡政府,并与驻村工作队联系有关部门筹集资金清除路障、修缮道路。”石板滩村党支部书记冶生旺说,经过30多天抢修,980立方米的墙体已全部加固完毕,即将铺设新的沥青路面。
了解群众搬迁意愿、倾听群众诉求、耐心讲解避险搬迁政策……石板滩村“两委”按照“应搬尽搬”原则,与全村9户31名搬迁群众以唠家常方式,帮助他们算好补助资金、贴息贷款等“经济账”,着力打消搬迁群众思想顾虑,统筹做好后续监测及协调工作,让群众早离“忧居”、早住“优居”。
山体加固施工现场。王晶 摄“阿嬢,我们来看你了,最近身体好点了吗?”上午,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敲开村民赵蓉菊的家门,丈夫冶发林赶忙打招呼:“快请进屋坐,你们那么忙还来看望,真是太感谢了。”
今年51岁的赵蓉菊,几年前患上糖尿病,丈夫冶发林在外务工,每个月只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今年年初,由于糖尿病并发症,赵大姐的眼睛失明了。”石板滩村委会会计马金花介绍,掌握到这个情况后她及时上报给村委会,冶发林夫妻年纪偏大,腿脚不便,她便帮助赵蓉菊申请残疾人证、办理了低保手续。
“是啊,多亏了村‘两委’班子,我儿子儿媳妇在外务工,都是他们跑前跑后收集材料。4月,我媳妇就收到了503元的低保补助和200元的一级残疾人护理补贴。”冶发林说,村里还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一年多增收6000元。
了解到赵蓉菊家的困难后,石板滩村结合相关政策帮助申报低保、办理临时救助,解决燃眉之急。走访探视低保家庭,了解基本生活情况和诉求;与老人聊家常、谈心事,倾听困难和需求……石板滩村“两委”紧扣村民所面临的各种生活困难,帮助解决急事、难事、烦心事,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我们加大力度持续做好每月定期入户排查和走访调研,重点关注监测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赵树爽说。详细了解每一户村民生产生活情况,现场察看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房屋电路等生活条件,细心核算家庭收入、刚性支出等。通过“看”生活状况、“问”政策落实、“算”家庭收入、“写”帮扶措施,驻村工作队详细了解村民就业、教育、医疗等情况,并实行台账管理,将问题动态清零。
建强战斗堡垒、深化乡村治理、解决群众难题……驻村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驻村工作队的身影出现在石板滩村的每一个角落。“能够解决村民的问题,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证明驻村工作没有白做,我们要接好乡村振兴‘接力棒’,跑好‘接力赛’,用实际行动换取群众的认可和信赖,让石板滩村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赵树爽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