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凯兰
重庆万州区居民在社交媒体表示,近期接连收到当地卫健委发送的群发短信,内容是宣传生育政策的,比如新婚夫妻可生3孩,产假多了;再婚夫妻也可生3孩,再婚前生育的子女不合并计算。万州区卫健委向媒体确认有这事,同时也确认区里还没有针对生育的经济补贴。
为何要群发相关短信,相关工作人员解释,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生育政策不是很熟悉,才用短信进行宣传普及。听这话意思,年轻人不想生育,部分原因是不了解现有政策,发短信可以补上认知漏洞。这个逻辑,估计工作人员自己都不大相信。
如果当地有新政策,比如像甘肃酒泉肃北县近日出台新政,规定二孩、三孩家庭最高补贴10万元,这个时候群发短信广而告之,也不是不可以。若没有新福利,短信的内容不过是些老生常谈,不能让人感兴趣,何必浪费这个钱呢。当然,万州区卫健委也不是没有优点,人家胜在诚实,没有经济补贴就老老实实说没有。不像一些地方,说生二孩补助5000元,等到真找到卫健委要补贴,却说财政还没安排,只是空头支票。
不婚不育、结婚了也不生,似乎成了部分年轻人的共识,对生育的畏惧心理,已经成为一时之风气。尤其是很多年轻女性,对生育的决定相当谨慎,她们希望的适宜结婚、适宜生育的社会环境,很难从现实中找到。就算区卫健委有恒心,日复一日地发短信介绍生育政策,宣传生育有多好,也很难让她们的观感改变分毫。
到底怎样才能让年轻人投入婚姻当中,并且欣然生育,在这些年的反复讨论中基本上形成了充分的建设性意见。例如,消除孕妇就业歧视,在岗怀孕不被边缘化排挤,社区能给予婴幼儿照护的软硬件支持,真正落实生育补贴政策,解除离婚冷静期对女性的暴力伤害,打击家暴犯罪,而不是让婚姻或亲密关系成为家暴男的保护伞。
当不婚不育成为流行趋势,理性的决策者不能总用些小恩小惠利诱,要看到问题的实质绝非“不婚不育”,而是“不婚不育保平安”怎么就成了一些人的共识。年轻人的婚育观念没有问题,而是适应婚育观念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及政策导向有了问题。有群发短信的功夫和金钱,不如想办法攻克社会问题,多办几个社区托管班,多为宝妈介绍工作,让人切实感受到“生育友好型社会”在靠近。
万州区卫健委不清楚催生短信是无效劳动吗?想必是一清二楚,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这些短信如泥牛入海,不会有什么响声。说得更多些,那些开空头支票的地方,对怎样才能促进生育一清二楚,但实际上总是“臣妾做不到”。不想生的与催生的,彼此都清楚拿不到自个想要的,就这么僵持着。
正常情况下,生育福利是理所当然的社会福利,应给尽给。少设置前提条件,不要搞地区不平衡,真心诚意地给。可在实际操作中,别说现有的福利很难匹配育儿成本,女性很多担忧乃至恐惧也不被看到、不被解除,这种情况下,任何催生、诱生的说辞,都很容易遭到嘲笑,在欢乐的气氛中化解于无形。这是“生育让女性更美丽”一类的宣传,始终走不进人心的原因。
万州区卫健委可能知道没能力完成生育福利清单,所以选择了群发短信,有枣没枣搂一杆,既完成了计生宣传任务,又不致于去触犯政策壁垒。既然相关部门选择了最容易做的事情,那也不能怪不想生的继续不生了。催生的与不婚不育的,两下都情绪稳定,你不给,我也不给。
催生在其他国家也是大难题。当族群中青年男女的生存危机深深地浸透在婚育选择中,促进生育就会更难。理想中的举措没有什么争议性,可有些部门却沿袭生育控制的思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让促生更像一门语言艺术而不是政策福利。万州催生短信上热搜,被冷嘲热讽,无非是再次见证这一错位和裂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