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3万亿元,达到33357.1亿元,比上年增长8.4%,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增速高于“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规划目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新质生产力不会自发形成,靠的就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埋头创新、钻研突破,靠的就是资源、人才等力量源源不断的投入,而经费支撑无疑是护航创新的关键一环。我国积极推动资金“活水”加速流向科研领域,不断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等改革,就是要通过精准浇灌“创新之树”,催生繁茂的“产业林”,使追求创新、实践创新在各行各业蔚然成风。
有时候,一个灵光一闪的“金点子”、独具匠心的好创意,能够激起市场的“浪花”,催生新的产业场景,带动一个业态的蓬勃发展。然而,从最初的创意萌芽到最终的产品或服务产出,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转化之路,绝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科研经费的支持不可或缺。纵观市场中奔腾的那些创新“黑马”,它们之所以能够带头领跑、迅速脱颖而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舍得投入、不断“输血”,将经费这一“好钢”精准地用在创新的“刀刃”上,特别是在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上持续不断地深耕细作。从企业到国家,都在为创新赋能。这些年来,我国从上而下加大研发投入,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的跃升。研发经费数据之变,无不映照着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的力度与决心——2012年突破1万亿元,2019年突破2万亿元,2022年突破3万亿元,目前位居世界第二位。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加大,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保障。
鱼得水而活跃,鸟儿乘风翱翔。科研人员搞科学研究,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正是靠着源源不断的经费“活水”浇灌,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才不断推动一个个“创新火花”在千行百业激情碰撞,推动更多的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向“货架”。如今,放眼充满活力的神州大地,最长的跨海大桥、最大的5G网络、最先进的高速铁路、最远程的量子通信……从人工智能到生物科技,从新能源到智能制造,一个个“大国重器”不断涌现,一项项令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频频亮相,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创新画卷铺展开来。今天的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逐年上升,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定不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今天的世界,科技创新的赛道广泛铺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重构。从“买卖全球”的进博会,到互利共赢的广交会,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的科技创新成果,正释放着越来越强烈的“热度”和“磁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不创新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慢了也同样会被时代所淘汰。各地方各行业当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主动回应科技界关切,能减则减、应放尽放,推动“松绑+激励”举措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持续激发创新活力,让经费更好地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政策加持、资金浇灌、空间打开,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可作为、大有可为,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在科技强国的壮阔征程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坚实奋进足迹。(作者 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