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科学报
全球开放科学运动倡导科学信息、科学数据和科学成果可以被更广泛地获取和使用。中国自2003年签署《关于开放获取科学和人文领域知识的柏林宣言》以来,推进开放科学的历史已超过20年。
“开放科学基于开放科学知识、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科学传播、广泛主体参与、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对话等五大支柱,助力科学界形成了新的科研范式。”在近日举行的第758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表示。
会议围绕“开放科学的趋势与影响”展开,与会专家聚焦中国在开放科学领域的发展态势、难点和需求进行讨论,并为建立我国开放式大型数据信息平台出谋划策。
关注数据与知识的开放共享态势
数据和知识的开放获取同属开放科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对于开放科学数据的显著趋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李新表示:“开放科学推动了技术赋能转型,数据中心开始从传统管理向‘数据实验室’转型,令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得以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的进步也为开放科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分析和处理科学数据,可以更好地转化为洞察力和知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程学旗说。
针对总体性的开放科学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介绍了我国设立的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系统。
“这是一个把以地球科学领域为主的多元大数据进行共享,并开展在线协调计算、交互式可视分析及评估的范例。”郭华东介绍道。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雄的关注点则是知识资源。他指出,中国对发表开放获取型论文的资金投入巨大,且发表数量领先全球,但在国际开放获取事务中仍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我国应加快形成明确的国家层面开放获取知识资源的战略政策,更好地引导国内开放获取进程。”张智雄建议道。
如何推动大型开放科学数据平台建设
“科技的影响力对于建设科技强国至关重要,科技数据传播平台是我国辐射科技影响力的‘咽喉之道’。”杨卫呼吁:“我国应该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全球开放共享的大型科学数据平台。”
数据平台的开放共享首先建立在具备数据的知识产权和保障能力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黄金霞指出,当前对科研成果向全球开放共享的倡议容易引发多种新的知识产权侵权方式。
黄金霞认为应当增强“开放科学理念”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融合内涵,并体现于开放科学的法规及条例之中,明确各开放科学主体与受体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权责,同时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开放创新体系。
国际数据库的建立通常是先有期刊的规模化发展,之后再将这些期刊聚集起来形成数据库。科学出版社总编彭斌指出,目前中国的科技期刊还存在“小、散、弱”,即期刊规模较小、归属分散、管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整体质量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技文献作为开放共享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开放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指出:“当前,作为知识共享、公平保障机制的图书馆,迫切需要明确的政策支持,打破付费墙、信息分散、信息不揭示、信息孤岛等问题,支持构建综合集成的公益性学术文献平台。”
对于大型开放科学数据平台的维护和运营,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陈刚建议:“应增加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投入,确保能够承载海量科学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需求,以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杨卫表示,中央的推动力是共享平台建设的保障,该大型科学数据平台应以国家牵头,从中央统一推进到地方、学科、行业等各个方面,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散乱的发生。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