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别在手机上看,你最好别看那个三分钟介绍。我觉得实在很无语啊,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看到这个就很难过。”最近,导演1651.html" class="superseo">张艺谋在一场访谈中的发言,让视频平台的“三分钟电影解说”冲上热搜。他提到,电影院的荧幕、音响以及沉浸感是手机小屏幕无法比拟的,他还是更希望观众走进电影院去欣赏电影。
作为当代年轻人的“电子榨菜”,电影解说视频近年来热度不减。其最具标志性的特点,就是以“小帅和小美”指代主角的语言体系和“三分钟超短解读”的高效形式。对此,有人觉得“很香”——“烂片可避雷,佳作能安利”;也有人觉得这是对电影的“肢解”,甚至认为“小帅和小美正在毁掉电影产业”。
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担忧可以理解。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创作的艺术作品,被无情压缩成几分钟的“速食品”,甚至被各种歪释曲解。当大家都沉迷在短视频解读中,到电影院观影的热情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一利益相关点也毋庸讳言。
然而,按照张艺谋导演的说法,理想的观影状态却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电影本身“值得”,至少不是烂片;二是大家有时间和心情去电影院观影,也有到电影院消费的习惯。然而在当下,这两个看似普通的条件,却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被满足。
这几年,我就遇到过几次被“骗进”电影院的经历。有些电影噱头十足,与当下多种社会情绪深度呼应,宣传起来也是话题性十足。但真正坐在影院里,却陡然发现“精华全在预告里”,各种略显拙劣的注水痕迹,有如PPT般的僵化呈现,让人有种“如坐针毡、如鲠在喉”的错乱感。
每次“遭遇”这种电影,我也不禁去想:如果提前看了网上的避雷、劝退视频,自己是不是就不会被割韭菜了?影院与其排各种新鲜热乎的烂片,真的还不如上映更多修复版的经典老片。从这个意义上说,看电影解说视频,或许是大家对抗宣传泡沫、降低决策成本的理性之举。
其实,与“小帅和小美”式初代模式相比,现在很多解说视频已经不再是模板化解读,视频创作者对影片原意的尊重、对艺术手法的解读都可圈可点,甚至可以说是高质量的影片鉴赏课。人们跟随解说视频的思路,反而能关注到一些冷门好片的存在。当然,不论是评论评述,还是摘要概括,任何“二创”都需建立在尊重版权、不违法侵权的基础上。对此,新著作权法和一些网络管理规定都对“二创”作出了一定约束,比如未经授权不能擅自改编原始内容等。一些网络平台,也试图通过建立版权内容库等方式,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不侵权也能“二创”的空间。在理顺版权关系的基础上,好的电影应该有与解说视频共存的包容和自信。如果看过解说后,大家被影片立意、镜头美感和叙事手法所吸引,自然也会选择到影院细细品味,乃至“二刷”“三刷”,二者并不冲突。
还要看到,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有时并不具备花几个小时沉浸式观影的条件。对很多上班族来说,看电影解说视频的场景,可能更多是在午休吃饭的片刻,在回家路上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在忙碌一天后“躺平”的出租屋小床上;对外卖员、快递员、餐馆从业者来说,刷短视频的场景也更加碎片化,可能刷到一个解说视频没看上几秒,新的一单又开始催促了。此时,劝他们“还是要到电影院耐心看电影”,未免强人所难。
其实,如今围绕影片解说视频的争论,本质上并不算新问题。在世界电影发展的一百多年里,有关电影产业艺术性和商业性、文化性和通俗性的拉扯平衡,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
在《伟大的电影》一书中,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就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1978年,《安妮·霍尔》以其机智风趣和文化影响力,击败了《星球大战》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而25年后作者重温这部作品时,却意识到:类似一个大话连篇的家伙站在主角身后高谈阔论,从费里尼聊到麦克卢汉的经典场景,在多年后很可能会被删掉。因为观众被假定并未听说过费里尼或麦克卢汉,而加入观众不熟悉的内容,会被视为票房冒险之举。
正如电影工业化制作会不可避免带来通俗化浪潮一样,如今电影解说视频这一衍生业态的兴起,也折射着影视业自身的演进逻辑,满足着部分观众的通俗化、快速化消费需求。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好好打磨作品,让观众少一些“被骗”的观影经历,多一些“不虚此行”的正面感受,才能让电影院越来越有吸引力。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