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来自绍兴市元培小学的11岁“小孩哥”成功发射了第二枚自制火箭——“森行号一代箭”。凭借出色的创造力,今年8月,严弘森还斩获了2024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一等奖,成了众多小学生的偶像。今日出版的浙江日报对此进行人物报道。
“升级改版之后,第三枚火箭的部件会更精简,技术也更硬核,打算明年发射。”这阵子,严弘森又忙起来。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他便一头埋进“火箭工作室”,为明年的火箭发射做准备。
不久前,这位来自绍兴市元培小学的11岁“小孩哥”成功发射了第二枚自制火箭——“森行号一代箭”。自己设计发射控制系统、绘制焊接电路板、用碳纤维材料3D打印外壳……严弘森制作的一米多高的黑色固体燃料小火箭发射至150米高空。这一系列过程在某直播平台引发了200多万网友围观,大家直呼“牛娃”。凭借出色的创造力,今年8月,严弘森还斩获了2024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一等奖,成了众多小学生的偶像。
严弘森。受访者供图火箭点燃心中梦想
严弘森有些内向,记者见到他时,他扑闪着一双乌黑有神的大眼睛,和记者打了声招呼,便开始低头摆弄火箭模型。然而,一旦触及火箭,他就打开了话匣子:“这是发动机、主控、单片机,还有储存模块、角度传感器……”每一个零部件,他都了如指掌。
爱上火箭,源于一次无心插柳。4岁那年,严弘森的父母带他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他亲眼看到火箭如巨龙般腾飞升空的那一刻,被深深触动。火箭的尾焰划破天际,也点燃了他心中的梦想——未来,要亲手造一枚属于自己的火箭。
此后,严弘森就停不下来了。他缠着父母买各类火箭模型,追着看航天纪录片,打卡各地航天科技馆……
不仅如此,他还带动了不少小航天迷。班主任老师劳春燕回忆,二年级时,平日里话不多的小家伙竟然主动找到老师,要求给同学们讲课。“中国航天日快到了,我想给大家上堂航天科普课。”稚嫩又认真的模样让劳春燕十分意外。
严弘森不仅自己做PPT,还带来了火箭材料和自制小零件,与同学频繁互动起来。“太空站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神舟号飞船由几个舱段组成?”小老师讲得有模有样,40名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完全没有想下课的意思。直到下一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严弘森才草草收尾。
“这叫长征五号?这是长征三号!”凭着对航天知识的长期积累,2022年暑假,严弘森参观在西藏“藏域星球”天文体验馆时指出科普视频中的错误,获得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官方微博“点赞”,还登上央视《新闻1+1》。
那一年,严弘森在本子上画下了一幅火箭设计草图,向爸爸严炬耀宣布了“造箭计划”。
为了给严弘森提供一个施展拳脚的创作空间,严炬耀将客厅的沙发搬走,改造成一个工作间。平日里,严弘森经常在电脑前忙碌,或绘制设计图、或测试电路、或封装模版……父母则在一旁陪伴着他,一起面对困难,分享成功的喜悦。
同时,学校也借助越城区教体局建设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的相关工作,联合当地科技馆、科协等机构,为严弘森提供更多元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我们还聘任他为小讲师,专门设立了工作室,帮助孩子实现航天梦。”元培小学校长阮秋萍介绍。
严弘森在家研制火箭。 受访者供图每天钻研两三个小时
在玩火箭这件事上,严弘森投入了百分百热情。
研制一枚火箭,涉及航天学、空气动力学、燃料学等知识。严弘森的父母都是文科生,对火箭一窍不通。平时,严弘森通过上网络课程、看视频教程等方式,自学航天基础理论、电子线路设计等相关知识,每天要花上两三个小时钻研火箭。
去年,他耗时10个月研制出第一枚测试火箭,并在暑假期间发射。然而,火箭升到高空后出现故障,降落伞没有自动打开,火箭没能实现回收。但严弘森没有灰心,很快找到了症结——相关材料的隔热性能欠佳,在飞行中,发动机的高温将电路板烧坏了。通过复盘总结,他将箭身外壳换成耐热性及强度更佳的碳纤维材料,并对发动机与火箭衔接处用铝合金插销件进行加固。这为第二枚火箭的成功发射打下了扎实基础。
解决了硬件问题,设计火箭发射控制系统成为又一大挑战。“最喜欢的就是航电系统,最头疼的也是它。”凭借着一股子执着劲,严弘森一面自学一面攻克难关,用一年多时间写下800行代码,设计出一套发射程序,用于控制火箭的运行状态。有时碰到困难,便让“助理”严炬耀帮他在网上求助。
没想到,严炬耀在网上找来的帮手还真不少。因无法确认一段代码是否正确,通过网络发帖询问,严炬耀联系上了曾参与“长征六号”运载火箭设计、现为某创业公司CTO的刘玉麟。他花了半个月时间,帮助严弘森排查代码中的问题,最终订正了错误。
时间来到新学期开学后,一枚黑色小火箭静静矗立在绍兴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附近一处空地上。伴随着一旁帐篷“指挥部”传出的“发射”口令,火箭骤然升空。
“开伞呀!”眼看下降的火箭迟迟没有打开降落伞,严弘森眉头紧锁,焦急地喊出声来。所幸,火箭在空中缓缓下降一段距离后顺利开伞。“成功了!”严弘森激动得跳了起来。
好奇心打开创新之门
发射成功没多久,严弘森又投入新一枚火箭的研发。当记者问起这枚火箭的具体发射时间,严弘森并不着急。“慢慢来呗。”他说,原先火箭通过多个模块线束衔接,增加了很多重量,非常麻烦,现在要把所有模块集成在3块电路板上。
他用行动证明,年龄并不会成为限制创造力的枷锁,好奇心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在严弘森眼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宝贝。“先捡着,万一哪天用得上。”他经常和同学在学校里捡一些废弃的笔芯、小弹簧、小石头,这些都被他当成零件,拿回家用于组装成火箭和飞机模型。
除了“捡破烂”,严弘森还喜欢拆卸和改装,他将爸爸的点烟器改造成小夜灯,把电视机装成显示器,利用编程制作小游戏和班级管理神器……这些成长过程中的小细节,都被严炬耀悉数记录在社交媒体账号里,“不懂航天,但能陪伴,他喜欢就放手让他去做。”
“最初听他说想造火箭,只当一句玩笑话。”让严炬耀没想到的是,两年前孩子讲述的计划,如今都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有时候累了,严弘森会拉着爸爸嬉闹一会儿。“他说好玩10分钟,一会儿看表到点了,他就会认真地告诉我,不玩了,得造火箭去了。”严炬耀说,碰到瓶颈时,孩子免不了会懊恼、焦躁,但往往很快就能调整好状态,继续前行。
劳春燕说,严弘森不仅是个“学霸”,对未来也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俨然一个小大人。比如他会在放假前早早安排好行程,以航天基地为中心,计划近期的活动圈。这些年,他已经打卡了全国30多家航天科技馆。
虽然,严弘森研制的低空探索小火箭,与真正火箭的制作过程、升空原理相似,但严弘森十分清楚,自己只是小打小闹。他定下了短期目标,在小学阶段一年研制一枚火箭。更长远些,他计划考入“国防七子”(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七所高校),进行系统的学习。
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将自己制造的火箭送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