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中国广袤的交通版图上,青藏公路宛如一条雄浑壮阔的脊梁,引人注目。它自青海西宁始,一路向西,于苍茫大地之上,攀雄峰、横江河,唤醒沉睡千年的冻土。
从最初的简易土路逐步升级为平坦坚实的沥青大道,从往昔雨季冬季频繁受阻转变为如今的全年安全无虞,从单纯的物资运输“生命线”升华成紧密联结各族人民的“连心线”……
它的每一寸路面都铭刻着岁月的变迁与交通人的奉献,也见证着青海深化交通改革所取得的卓越成效,成为展现青海交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生动写照。
格尔木109国道。马振东 摄文旅新径,畅连盛景
远望,湖水与雪山连成一体,朵朵白云的形与影隔地平线相望;近看,亮晶晶的盐花分布湖边,一片片、一簇簇,仪态万方。这里是“天空之镜”茶卡盐湖,距离西宁约300公里,青藏公路从旁而过。
“如果没有青藏公路,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青海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文化传媒部负责人感慨。数据显示:景区95%的游客是乘车而来,2016年景区开园当年接待游客195万人次、车辆33万辆次,2024年,这两个数字已攀升至264万人次、59万辆次。
在茶卡镇茶卡村村民曹彦虎的记忆中,二十世纪80年代,从茶卡到西宁需要3天时间,而沿青藏公路新建京藏高速公路青海段行驶,车程只需3个半小时。日益畅通的青藏线,无疑给茶卡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交通便捷,信息不再闭塞,走出去的人们开了眼界。”曹彦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茶卡盐湖旅游的爆火,村里很多人开起家庭宾馆。目前,全村209户村民中有208户经营家庭宾馆。去年,他家的特色民宿收入60万元。
交通便利不仅惠及茶卡盐湖,对青海湖周边旅游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七八月是青海湖旅游旺季,今年投运的倒湖茶公路给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汽车行驶在宽敞平坦的公路上,远处波光粼粼的青海湖与连绵的雪山相映成辉。
采访中,有游客称:“之前来青海湖,从倒淌河景区附近就开始堵车,车道狭窄,景区就在眼前,却因堵车迟迟到不了。这次来青海湖感觉很不一样,道路宽阔且有了自行车道,周边配套的服务设施非常完善。”
过去,青海湖周边旅游公路设计为双向两车道,每到旺季特别拥堵。
今年完成改扩建的倒湖茶公路倒淌河至二郎剑段,全程拓宽到双向5车道,穿过青海湖多个核心景点。
青海交控集团青海湖旅游公司负责人表示,公路改扩建后,日均车流量超过2万辆。旅游旺季的时候,倒淌河至二郎剑行车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左右缩短到现在的40分钟。青藏公路及相联公路的不断完善,极大推动了青海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青藏线上往来的车辆。才贡加 摄养护坚守,精神赓续
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青藏公路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承载着时代的使命。
8月,正午时分,炙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在距离格尔木市区46公里,海拔近3000米的青藏公路旁,格尔木公路段格东工区的王明军和工友们正熟练地操作着割草机,全神贯注地清除道路边坡的蒿草。
“青藏线可不分淡旺季,如今每天车流量都超过一万辆。我们采用错峰养护的方式,在清晨和傍晚清扫路面,及时整治新出现的道路病害。”忙碌之余,王明军告诉记者。
王明军所在的格东工区负责109国道k2598至k2721路段,全长123公里。这里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冬日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摄氏度,寒气仿佛能瞬间穿透身体将人冻僵;酷暑强烈的紫外线无情地照射着大地,使得地面温度能达四五十度,整个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
青藏公路青海境内全长1386公里,其中大部分路段位于荒漠戈壁、雪山草滩之间,海拔在2200米到5300米之间起伏。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再加上公路等级的不断提升以及日均万辆以上的车流量,无疑给青藏公路的养护保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湟源公路总段湟源工区工区长方万品,32年前就与青藏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正值青春年华的他,毅然接过父辈手中的铁锹,成为一名养路工人。
方万品平日里就热衷动手钻研,自2010年以来,带头先后研制出公路路面清扫车、移动式电动升降高杆照明灯、小型养护机具拖车,这些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为守护青藏公路的畅通无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曾经的肩挑背扛、骆驼刮路的人工作业,到如今的现代化机械作业;从住地窝子、吃窖水的艰苦岁月,到窗明几净的工区宿舍,岁月见证了太多的变迁。技术在不断进步,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始终不变的是养路职工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70年来,一代代养路职工日夜坚守在岗位上,用默默的奉献与辛勤的劳动,精心守护着这条大动脉,确保它四季畅通无阻,成为连接内陆与高原的坚实纽带。
枢纽赋能,逐梦新篇
格尔木市,坐落于中国西部地理中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节点的开放前沿与出入口,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关键要地,由筑路大军艰辛开辟而成的“旱码头”,如今既是青海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也是打造“开放柴达木”的前沿。
依托良好投资环境与区位优势,借助青藏铁路、格库铁路、京藏高速、109国道等交通枢纽,2019年,青新藏(格尔木)陆港商旅物流中心项目启动。同年,格尔木被规划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历经70年发展,格尔木已初步构建起完善的公路运输网。109国道东连西宁、南通拉萨,215国道北接敦煌与柳园,303省道西入新疆,形成“南去西藏、北达河西走廊、东到西宁、西至新疆”的放射式公路网络,境内国省公路干线达1975.8公里,含3条国家高速公路与4条省道,成为连接四省区“十字型”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
在格尔木市南郊,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已现雏形,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以格尔木为中心服务西北并拓展西藏、新疆市场。格尔木昆仑物流运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投入运营,投资2.715亿元,占地26.87公顷,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入驻近500家物流服务企业,日均服务超2500台货运车辆。二期项目计划投资4.5亿元建设中国(青海)尼泊尔商贸物流产业园,借助中尼公路开通国际跨境直通车,打通陆路贸易。同时,格尔木察尔汗物流园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以满足盐湖工业、油气化工产品的运输转运需求。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格尔木交通运输面临着时代的新要求,这座因路而兴的城市,正带着“一带一路”的愿景,借助交通优势,向着更辉煌的未来腾飞,不断书写着交通引领发展的壮丽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0年的时光匆匆而过,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奋力建设交通强国的使命始终沉甸甸地扛在肩上。
在这漫长的征程中,“两路”精神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辉。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勇往直前,无畏无惧,成为推动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源泉。
【采访感言】永恒的精神坐标
站在2024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首往昔,我们看到了青海交通运输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青海交通“一穷二白”,1950年1月,全省勉强通车的公路仅仅472公里,那71座桥梁已是千疮百孔,难以承载发展的重任。
然而,青海人民没有被困境吓倒,秉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决心,开启了伟大的交通建设征程。先后修复和新建青藏、青新、青康、甘青、宁张、宁临等十多条公路干线。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公路总里程增加至8.94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9倍。
一座座桥梁星罗棋布,国省干线公路桥梁9400座、农村公路桥梁3857座,它们横跨山川河流,连接起城市与乡村,让曾经被交通瓶颈制约的青海,逐步走向“基本适应”,如今更是迈向“保障引领”的新高度。
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两路”精神宛如璀璨星辰,照亮青海交通前行的道路。近年来,青海交通建设步伐铿锵有力,一批批重大交通项目如璀璨明珠镶嵌在高原大地。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让黄南藏族自治州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德令哈至香日德高速公路,为新青川大通道注入强大动力;扎隆沟至碾伯镇二级公路助力六盘山区脱贫攻坚;大力加山经循化至隆务峡高速公路则成为东部出省的重要动脉。
青海省公路网络已基本成型,高速公路如动脉血管般覆盖所有市州,二级公路似毛细血管连通所有县级行政区,真正实现了外联内通,让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一条条公路仿佛吉祥的哈达传递着幸福与希望;又似幸福的金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如美丽的彩虹,横跨天际,连接起梦想与现实。
曾经的筑路岁月虽已载入历史的长河,但“两路”精神所树立的精神坐标永远耸立在“世界屋脊”之上。它见证了青海交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艰辛历程,也激励着新时代的交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