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正在重塑传统金融形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成熟并在金融领域加速应用,推动金融机构从“数字化”迈向“数智化”的转型。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数字金融是推动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日,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做好“五篇大文章”是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其中数字金融的关键是要发挥数据和技术的生产要素优势,驱动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金融强国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是“六个强大”,数字金融所具有的突破金融服务时空限制、改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等优势,对“六个强大”的建设能够发挥特殊作用。
“做好数字金融,对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践行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吕仲涛认为,从金融机构来看,数字金融的重点是实现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再深化和再提升,通过创新业务和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竞争力。
《21世纪》:在数字金融浪潮下,银行金融服务发生了哪些变化?
吕仲涛:随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化,数字金融正在深刻改变着银行金融服务的运作模式和业务形态。数字金融拓宽了银行经营信用的方式、改变了银行客户服务逻辑、提升了银行的劳动生产效率。
数字金融拓宽了银行经营信用的方式。传统融资对抵押物有较强依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隐私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的深度应用,银行依托对数据的分析应用,丰富信贷评估体系,利用新技术扩展信贷业务的审批、监测和风控手段,有助于破解科创、小微、三农等领域的融资难题。
数字金融改变了银行客户服务逻辑。互联网、API、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拓展了银行服务外延,“线下+线上”渠道协同服务、“内部+外部”合作共建生态、“头部+长尾”全量客户服务,已经发展成为行业共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数字金融提升了银行的劳动生产效率。得益于数字技术对银行业务处理全流程的革新再造,“技术助人”将银行员工从低价值劳动中解放出来,业务集约化、智能化处理的规模效应持续释放,新型数字化管理工具深度应用,带动银行劳动生产率提升,有效降低边际服务成本,有助于银行持续供给高品质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21世纪》:生成式AI技术在赋能数字金融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银行在生成式AI应用方面有哪些进展?
吕仲涛:大模型的发展催生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三次浪潮,标志着人工智能开始向“大数据、多任务”范式的生成式AI迈进,具备更强的通用性、理解和生成能力。
工商银行把握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体系性地推动大模型企业级技术能力建设,建成集算力、算法、数据、工具、能力、安全、应用、生态于一体的企业级千亿金融大模型技术体系,打造“人工智能+金融”新生态。目前已实现在20余个业务领域的规模化推广,覆盖130多个业务场景。下面我选取几个典型应用场景,来介绍大模型的应用进展和效果。
在金融市场领域,打造智能对话交易系统,通过多方对话交易方式重塑金融市场询价交易业务处理流程和办理模式,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效率可提升3倍,交易笔数同比上涨40%。在信贷风控领域,打造财务智能分析助手,为审批人员在项目评估、信贷审批决策时提供辅助支持,每笔业务效率平均可提升20%,辅助重大疑难业务评审超1000亿元,形成“数据+AI+辅助决策”的评审新范式。在结算金融领域,打造结算金融AI顾问,为客户经理提供对公产品推荐及咨询服务,客户咨询响应时间总体缩短30%。
《21世纪》:数字金融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金融模式、组织形态的系统性变革。你认为,为更好地发展数字金融,赋能金融业务,在组织形态上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吕仲涛: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生产关系变革。因此,数字金融创新不只是基于技术的创新,同时还需要从思想到行动、由个体到机构的体系性变革。为此,工商银行正积极推动组织形态的变化,着力实现管理的数智化决策,人才的业技数融合,客户的数字化运营,机构的板块化协同,以数字化全面贯通内部和外部生态,赋能经营发展。
《21世纪》:未来工行将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吕仲涛:工商银行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立足40年再出发,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五化”转型,以高效能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其中,“数字化动能”是改革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支撑,为此我们将着力增强“六方面动能”。
即,强化体制机制内生动能、强化生态体系服务动能、强化创新统筹发展动能、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支撑动能、强化安全风控稳固动能、强化数据技术创新动能。
例如,在强化体制机制内生动能方面,工商银行将对标国家战略部署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推进数字金融工作走深走实、践行见效。持续完善数字金融资源保障机制,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因地制宜构建数字金融评价体系,全面评估数字金融的价值贡献和实际成效。
在强化创新统筹发展动能方面,加强触点整合,促进线上线下协同联动,为客户提供“一点接入、全渠道响应”的服务体验。此外,积极参与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助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积极落实监管部门要求,稳步推进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服务,为金融行业发展贡献工商银行智慧。
需要强调的是,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强化安全风控稳固动能方面,工商银行将进一步加强数字化环境下业务转型的各类风险管控,全面提升风险识别和智能防控效能。特别是要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以保护客户资金与数据安全、保障可持续经营为目标,以风险防控为重点,筑牢防护屏障,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21世纪》:数字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吕仲涛: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数字金融的中心任务是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为此,我们要在充分吸收利用前期数字化转型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数据和技术双要素驱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持续深化数字金融创新。
这里面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聚焦重点领域,拓宽数字金融的创新边界;二是全面释放数字资产价值,增强数字金融的创新效能;三是深化“人工智能+金融”场景创新,以数字金融的创新发展培育金融新质生产力。
在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下,在前沿技术成果加速应用转化的支撑下,数字金融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已证明,数字金融为银行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但同时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数字金融创新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平衡好三方面的关系。
要平衡好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数字金融发展需要从全局出发,坚持系统思维制定全面的发展规划,要有统筹推进的发展耐心。同时,也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集中资源重点突破,疏通业务领域影响客户产品体验和员工工作效能的关键堵点,推动数字金融创新的快速落地见效,以坚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信心。
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数字金融是面向未来的新业态,守正才能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机遇。基于技术发展的数字金融创新过程中,所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需要前瞻研判,“模型算法歧视”需要使用公平性指标来科学规避。因此,数字金融创新应始终秉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所需为创新宗旨,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伴随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数字金融衍生风险更加多样,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快速传播放大效应,需重点关注各类新型风险的集聚、传播和演化,积极主动做好风险防控。因此,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深刻认识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运营管理体系、数据治理体系,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数据安全可控,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