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并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随着信息化自身的高速演进和与金融的深度结合,数字金融愈发占据特殊重要地位。
数字金融的丰富内涵
我国的数字金融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金融电子化,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金融电子化、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概念,其内在机理都是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业的整体质量与效率。数字金融不仅仅是以金融科技为工具、以数据为基础的各类金融创新,更强调了服务于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金融创新服务。
数字金融内涵广博。数字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交叉创新的产物,其内涵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但其核心始终是利用数字技术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普惠的金融服务,既包括我们日常接触的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网上贷款、网上保险、网上基金等服务,也包括数字科技为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赋能,以及数字货币、虚拟货币等新兴金融业态。数字金融全面涵盖了金融数字化的最新发展趋势,随着金融与数字信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数字金融的内涵将不断丰富。
数字金融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金融业竞争激烈,实体经济发展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数字金融可以有效突破传统金融产品的空间界限和数量约束,创新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流程和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覆盖范围。利用最新技术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成为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目标的应有之义。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力争在数字金融方面抢占领先地位。
以数字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当下已是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并呈现出截然不同于土地、资本、人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特征,不仅不被消耗,还可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逐渐积累,具有边际报酬递增效果。对金融业来说,利用信息数据,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特别是对于初创期、新兴业态领域的企业,能够提供更为有效的金融支持手段,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中国在数字金融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条件。经过多年的探索式发展,我国的数字金融产业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移动支付、数字信贷、金融科技创新能力、金融科技企业价值等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目前我国两大移动支付平台的用户数均已超过10亿人,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居全球第一。2023年,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地区已经扩展至15个省市的23个地区,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西部、东北、西北等不同地区。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560亿元。
发展数字金融成为金融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金融的价值已经受到大型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数据化运作拓展到精准营销、风险控制、风险定价、量化投资等诸多领域,已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根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披露的2023年年报,六家银行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23年金融科技投入共计1228.22亿元,较2022年的1165.49亿元增长5.38%。
数字金融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业务渗透力。数字金融由于具备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正在快速渗透到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在展业模式上,目前很多银行还在依靠分支机构获客,依靠庞大的员工队伍提供信贷和投资服务,但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力将不再取决于资产规模、分支机构数量和员工数量,而是取决于金融数据库的规模,以及算力强弱。数字化的力量还可以使金融不再局限于高大上的融资对接,而是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需求。银行可以借助数字化赋能消费场景,以“场景+金融”的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生活场景服务,覆盖百姓的衣食住行全景拼图。
数字金融在银行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有效推动资源的高效配置。数字金融是推动绿色金融的技术基础,在实践中已经展现出其在绿色普惠金融领域的潜力。数字金融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绿色项目的识别效率,降低认证成本,促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提质增效。有的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相关企业已经超过10万家,借助于大模型算法,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实现批量、高效、精准的绿色信贷投放。同时,数字金融利用技术手段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有助于金融机构更精准地定位绿色金融需求,同时降低违约率。
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普惠金融的手段,进一步提升银行金融服务的公平性,为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数字金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使得农民和社会低收入群体等原本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人群,能够以较低成本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降低银行服务成本,使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和普及,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和偏远地区的服务,促进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数字金融有助于畅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循环。银行业深入对接数字化、区块链、产业链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可拆分、可流转”的特点,突破现有产业链融资仅服务一级供应商的限制,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比如,交通银行积极进行供应链票据系统推广,为国内家电制造龙头企业完成青岛市首家供票系统对接并成功放款,助力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供应链流转。
数字金融有助于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银行业积极创新研发智慧信贷系统,采用“大数据+多模型+新技术”整体解决方案,运用AI技术,通过分支机构收集整合当地工商、司法、投资、专利等外部数据,强化对企业财务、行为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和监测,强化企业经营和风险状况的精准画像,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打造领先的智慧信贷管理平台,极大减少贷前贷中贷后的业务工作量,提升信贷管理效率,减少信贷业务风险。通过账户分级分类项目、预期信用损失计量系统和网络查控电子数据证据转化项目,构建全面、精准、前瞻的风险管理体系,把风控合规自动化提升到全新高度。
数字金融发展迈向新阶段
数字金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政策和市场变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多方协力,共同破难点、疏堵点。展望未来,既要统筹推进数字金融的安全和发展,加快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还要构建包容有序的数字金融外部发展环境,内外并举推动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对数字金融的监管理念。数字金融的转型,不仅是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也包含了金融监管机构数字化监管能力的提升。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给金融风险的形态及传播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传统分业监管、机构监管的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金融监管需要不断完善监管理念,并配以审慎包容的监管手段。要加快搭建监管大数据平台,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快速有效识别、精准锁定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改进对数字金融的监管方式。数字金融的发展给工作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风险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都需要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和机制来解决。深刻认识数据是数字金融的核心要素,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数据收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等各个环节的规范要求。加强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及时处置数据泄露、篡改、滥用等事件。围绕尊重和保护个人信息主体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合法权益,持续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行为,避免金融信息的过度收集和滥用。
三是坚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可靠环境。数字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软硬件支持。结合数字金融的特性,必须建设具有先进、安全、自主创新、适用性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要超前建设新一代金融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发展金融场景化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安全多方计算等创新技术应用,推广新型绿色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基础研发。
四是坚持标准体系和人才驱动,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健全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标准体系,加强金融网络安全能力评估、风险排查、安全防御、漏洞管理等标准建设。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标准,确保金融科技的安全可控发展。加强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的人才考评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思维和文化。构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如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促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造数字金融生态圈。在数字金融领域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国内外数字金融标准的一致性,加强跨境金融监管合作。
(作者为财达证券董事总经理)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