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耕备种,农资先行。农资安全,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来年收成,关乎广大农民福祉;一头连着全国人民的菜篮饭碗,关乎粮食安全。近年来,有关部门从严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护航农业安全生产。然而,农资制假售假、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各地各部门要聚焦聚力,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务实举措,亮出惩治利剑,全力守护农资安全。
全面识别伪劣农资乱象。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伪劣农资乱象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从“套牌”侵权,到种子私繁滥制,从网络制假售假,到虚假宣传,再到以“订单农业”为名售卖假劣农资等,一些坑骗农民购买伪劣农资的花样不断翻新,给打击假劣农资销售违法行为带来了新挑战。有的经销商以次充好,以普通或者劣质种子“套牌”畅销种子售卖;有的育种企业利用他人研究出的亲本种子,私自杂交、繁育推出所谓的“新品种”,无法保证种子品质;有的以虚假的农资经营许可证,注册网店并销售假冒伪劣农资;有的在农药中非法添加隐性成分;有的以“订单农业”为名售卖假劣农资坑骗农民;有的以开讲座、送折扣、专家指导手法,给农资销售设下层层陷阱。对于这些林林总总的乱象问题,对于各种坑骗农民的套路,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识别,加大对这些骗人伎俩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识别能力。
精准分析伪劣农资成因。这些劣质农资乱象之所以盛行,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从网络制假售假来看,网络制假售假产业链条长,且制假、仓储、销售、运输等环节,通常分布在不同地区,增加了监管和执法难度。加之,制假者和售假者之间往往通过网络沟通交易,从未谋面,这使得售假者无法提供制假者的准确信息,给执法机关从源头上打击制假售假农资行为造成困难。从劣质农资的分布特点看,多窝点碎片化的假劣农资生产方式加大了执法难度,农民购买农资的小规模分散化特点,给执法机关打击假劣农资取证带来一定难度。从处罚力度看,由于处罚力度小、违法成本低,也是导致制假售假现象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从农民自身看,农民消费者对于假劣农资的辨别能力较低,加上骗子夸大功效、虚假宣传等,极易被误导或被欺骗。同时,使用假劣农资的后果具有滞后性,发现时已晚,难以补救,给农户带来严重损失。
从严打击伪劣农资行为。面对这些骗局与乱象,有关部门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的基础上,要精准施策、从紧从严打击各类伪劣农资行为。要扎实开展专项行动。从集中组织开展“忽悠团”进村兜售化肥和网络违法销售种子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依托电商网络平台从事品种虚假宣传、违法售种等行为,到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持续加大打击力度。要坚决压紧压实责任。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职能分别对辖区内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排查,对在网络上销售农资的,要登录其网店查看其是否依法取得营业执照、行政许可并上传资质。要不断完善协调机制。完善跨区域农资执法协同机制,通力打击跨区域生产销售假劣农资的违法行为;建立社会公众尤其是农业生产者在农资打假中的参与机制,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作者:蒲都文)
(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