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美学的表达,更是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新时代以来,中国设计经历了快速而深刻的发展变革,在近年来举办的各种展览中,许多优秀成果集中反映了设计领域的新趋势、新思考,也为未来设计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人民是中国设计的源头活水。创作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创作好作品,首先要厚植于家国情怀、回应于民生关切。近年来,在国家各类高水平主场外交活动、重大庆典等场合,设计不仅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集中展现了时代中国的勃勃生机。从G20杭州峰会到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再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一系列视觉形象设计极具震撼力和影响力,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旨趣,也向世界传播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中国设计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窗。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改革开放的火热实践,把自身的设计方向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敏锐捕捉时代发展趋势,致力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自觉追求,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在艺术创作与设计过程中根植时代与人民,才能彰显出中国设计的格局与气派,才能激发出更多的灵感与智慧。
创新是中国设计的动力活力。设计不只是美学范畴,更是融技术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等于一体的学科。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为设计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广阔的空间,为设计注入了持续的动力活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在设计实践中,智能化的工具与方法得到广泛运用,尤其是人机协同的设计模式、迅速迭代的设计流程,极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在一些设计创作平台,已经可以通过AI算法快速匹配设计需求,为设计带来了新变化。随着数字技术与设计的深度融合,不仅拓展了设计形态与表达方式,而且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的文化新需求。文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丰富文化内涵,运用新的表现手段,实现艺术与技术新的融合。设计学科建设要保持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注重对人才的眼界、思维与综合素养的培育,为中国设计点亮更多的创新火苗。
文化是中国设计的底气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设计的根基与底气。中国设计师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在赓续传承中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坚持守正创新。设计师要在设计中融入传统造物智慧,强化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推动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善于讲好新时代的“中国设计”故事。设计师要坚持文化自信,植根时代与人民,设计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以“冰墩墩”为例,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向世界传递和平、友谊和温暖,这种大美的中国设计起到了巨大的形象宣传作用,彰显出了一种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设计要注重对中华文化的思考,设计出更多具有新时代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让更多优秀中国设计脱颖而出。(张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