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我晓得在解放前,爸爸和姆妈随中央银行从抗战时蛰居八年的重庆北上,自1946年起就和同事合租了山阴路的一栋石库门房子。这里住着很多银行、邮电系统的职工家属。由银行派通勤车每天接送员工到外滩上下班。在这个石库门里,两家人家各住二楼和三楼,底楼客堂两家合用,晚饭时两张桌子各吃各的。厨房里各雇一位保姆,各做各家的菜肴。
恒丰里
记得当时在山阴路上没有大商店,商店都在四川北路上。山阴路沿街多小店铺。恒丰里弄口的两边有各式店铺,方便弄里人家柴米油盐的日子。弄堂左边有小南货店,隔着油腻腻的柜台可以打到酱油和菜油。竹子舀勺滴滴答答的,五分一角的酱油和油总会洒一点在柜台上。日子久了,老式柜台的厚木板里渗足了油,就再也难擦得干净,角子掼上去就会粘在上面;大头菜和榨菜放在开口的筐里,踏进店门就闻到油盐酱醋辣的混合香味。买甜面酱要带一只大口菜碗,操着山西口音的掌柜把着木勺把酱刮在你的碗里,再一称,正好五分,外加一匙红红的辣糊在酱边上,オ一分钱。南货店隔壁是一家店面住家,再往下是居委会的房子,曾经是废品回收站,后来成了提供缝缝补补的服务站和公用电话站。
过了四达里,几家店面是小吃店、酱油老酒店、裁缝店,然后就是合作社即菜场。那物资缺乏的年月里,每天人们隔夜排队买菜。小砖头、小瓦片、破纸盒、半截竹篾、水果篮都是替人占位排队的工具。每当有紧俏食品销售的好消息传开,人们在前一天下午就摆好占位工具。合作社次日早晨四点三刻至五点开门时,群情激动,人声鼎沸,你推我搡,争先恐后。为了维持秩序,各种方法也都用过:写号码,发牌子。逢年过节,发了大户小户的鸡、鸭、鱼、肉、蛋、豆制品、年糕等各类票证,还是要隔夜排队。那种恐慌,怕买不上、不够吃的心理,像传染病一般蔓延,至少在山阴路是如此。
每到国庆前夕,天上挂着圆月,合作社掌起灯,大闸蟹销售红火,大大的蟹笼装着蟹,还有好吃的对虾,直堆到山阴路上,满是初秋的兴奋、即将过国庆的喜悦。记得四五岁时,到了国庆夜晚,弄堂口聚集着孩子们,遥望虹口公园的烟火群放,一饱眼福,那时节日的盼望很易满足。
恒丰里弄口的右边原先是一家肉铺,老板在早市和晚市会把大圆木砧板放在铺门口,一排排肥瘦匀称的肉挂在眼前的架子上,一把斩刀磨得锃亮。他一刀剁下,一称,那块肉的分量会正好是你要的价钱。恒丰里隔壁的85弄口是一家理发店,世界通用的红蓝白理发店转灯在门口整夜亮着,夏天老是挂着好看的珠帘,小孩们不理发也要拨开帘子进进出出。冬天走到门口一推弹簧门就能闻到洗发水或喷发香水被吹风机烘暖时的甜甜的味道。以后我周游列国辗转世界,到过各式理发厅,再也没体验过那种儿时的让人摆弄头发的舒适和馨香。
文章来源:虹口区档案馆《往事》期刊(2018年贰号),有删减。作者:刘菲
讲述人:蓝舟
编辑:葛敏敏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