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1994年10月,中影公司开始引进一系列美国分账大片,标志着中国大陆电影市场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开放阶段。
这并不是孤立之举,也不是某家公司单独就能做出的商业结论。往前回溯几年,那时大陆每年只有甚少的美国片公映,即使不是好莱坞商业巨作,但大部分仍会引发观众的追捧热情,比如引领过上世纪80年代迪厅热潮的《霹雳舞》等,据说引入均价每部是2万美元买断版权。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将改革目标锁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全国各行业迎来了全面变革。1993年广电部先后下发两个文件指导下属各电影制片厂的工作范围,中影公司负责同步引进美国商业大片,并与好莱坞制片公司根据国内票房动态分账,由此为当日死气沉沉的电影行业吹来一股新风。
30年前的电影海报,有种土土的怀旧质感。
第一部引进片《亡命天涯》,虽然只在上海、天津、北京、郑州、重庆、广州6个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首轮公映,仍然带来了25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从今日动辄亿元收入的票房来看,这个成绩似乎并不惊人。但在1994年,排名国产片年度榜首的《重庆谈判》,也只有757万元的票房收入,而上映一周的进口片票房已经是3倍于顶流国产片的票房。这种对比,足见好莱坞大片多么来势汹汹。哪怕引进片中的主演对观众来说完全没有明星效应,甚至连美国人的脸都认不全,观众也要挤破头去影院看个“西洋景”。
从1994到2001年的8年,当年电影票房的杆位都由引进的好莱坞大片包揽——唯一例外是2000年的主旋律片《生死抉择》。直到2002年国产商业大片《英雄》成了年度票房收入冠军,国内电影制作全面复苏,行业才又迎来一波新的发展。而中影公司“每年引入十部美国分账大片”,在多年内为影迷打开一扇饱览域外奇景的窗口,不仅慢慢培育出了成熟的电影市场,也在文化心理上对国人有诸多潜移默化影响。实际在1994年至2000年七年间,中影公司共引进海外分账片46部,其中《泰坦尼克号》(1998)在内地市场一口气拿下3.59亿元的票房。
没有极致的青春美好,就不会有极致的命运残酷和震撼。在文化上引进片对我们想象力的开掘和帮助是巨大的。
今日遥想当年“去电影院看进口大片”,已经成为了难忘的情怀。30年前没有随时随地的智能手机,人们大部分时间选择的娱乐方案只有电视、电影、收音电台、棋牌和报刊书本。其中电影代表着某种遥不可及的梦想,沉浸式的深度体验,超越现实生活的幻境呈现。而引进片又暗含了一种与当日社会主流文化相差甚远的消费主义倾向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给人带来的启迪和憧憬,如梦似幻中收获的内心震撼,恐怕是今天走进电影院只为消遣娱乐的观众无从想象的。
在1994年到1995年间,如下几部影片成了第一波引进潮中的佼佼者,无一例外,都是充满动作元素和宏大场面的惊险大片。
《亡命天涯》:来自影视工业的震撼
引入的首部“分账大片”,其实是1993年8月在美国上映的暑期档电影,也是当年的全美票房亚军。而冠军则是收入两倍于亚军的《侏罗纪公园》,更是一部让人惊叹的经典,可惜中国观众无缘得见。是题材考虑或是商业谈判进展不顺,已经不得而知了。虽然《亡命天涯》引进时已经落后于首映一年多时间,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仍是爆炸性的观影体验。
美国商业片的光影氛围都做得很好,体现着大片的质感。
影片故事很简单:一位医生由于妻子遇害,被警方怀疑是凶手,不得不踏上了逃亡之旅,他一边要洗清自己的嫌疑,一边要追查妻子遇害的真相……影片结构是标准悬疑动作的商业片类型,考虑到和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广受好评的日本片《追捕》,情节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可能这也是当年中影公司引入本片,希望打响第一枪的原因。
从商业来看,主演哈里森·福特虽然已人到中年,但在美国观众眼中还颇具口碑。那几年间他主演的影片无论什么题材,多少都在票房排行榜上有一席之地。而《亡命天涯》当年在奥斯卡等奖项上也获得过几个提名,甚至配角汤米·李·琼斯还收获了最佳男配的奖项,对于商业大片来说也是总体品质的保证。但回过头也很难尬吹这部影片有多么多么经典,如果不是“第一部”的名头,恐怕不会对中国观众来说有再度回顾的价值。
撞火车的场景
然而当年在影院中,号称花了150万美元拍摄的“火车撞囚车”的场景于银幕呈现时,观众还是目瞪口呆,甚至国内影视制作人员也都啧啧称奇。影视是烧钱的艺术,只是当年都未曾想过,原来钱还可以这么烧。短短几分钟的镜头,其中涉及的大量拍摄电影的专业分工部门、后期特效和实景等结合制作的方案,都是难以想象的大手笔。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有如今仍属于艺术之光的《西游记》《红楼梦》,甚至《大决战》这样的鸿篇巨制。但我们仍然无法复制美国商业大片,为了几分钟的镜头去花费巨资营造设计,以达到“极致造梦”的那种效果。这些让所有观众和影视工作者都大吃一惊的艺术效果,背后的根源其实是好莱坞用几十年时间稳步积累发展的影视工业力量。
今天我们早已明白,《亡命天涯》可能只是好莱坞千篇一律商业复刻的某种模板:从成熟的类型题材到严格打磨剧本,从明星体制到商业票房和宣发的考量,再到整体拍摄制作环节中各部门的专业配合,原来都是沿袭某种标准“工业路线”在稳步前进。而我们现在也已经有了《流浪地球》系列这样的超级大片,拍摄最多时常驻工作人员就达到1200人,同样已经是世界高水平的“影视工业标准”。
这条产业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电影行业走了30年的通途,已然达到某种顶峰。对于30年前的人们来说,这都是难以想象的奇景。
《生死时速》:动作偶像的诞生
一样土土的《生死时速》海报。原版海报的元素至少简洁一些。中国大陆版海报的模板来自日版。
《生死时速》在1994年全美票房排行榜上排名第7,1.2亿美元的总收入和前一年《亡命天涯》1.8亿的收入还差得远,但在国内受欢迎的程度和知名度都要高于后者。
影片讲述了探员在一辆被安装了炸弹、无法停下来的旅游巴士上,拆弹解救全车人员的故事,顺便还有和女乘客互动谈情说爱的情节。之前日本片《新干线爆炸案》(1975)和影片故事十分接近,说的就是停不下来的火车被装了炸弹的事,可能好莱坞的拿来主义多少有所借鉴和抄袭。想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日元泡沫大举入侵美国经济,日本商业片对好莱坞也有不少潜移默化的创作影响,而这些影片又被我国挑选引进,也许暗含了某种无意识的文化判断,故事题材都更符合东西方通行的欣赏口味吧。
这张照片里的女演员桑德拉·布洛克显得如此慌乱和忐忑,她也可以被替换成任何女观众的脸,只因被这样的臂弯环抱和保护。
以今日眼光来看,《生死时速》即便特效场面不会再让观众惊叹,但巴士封闭空间等因素仍然充满了足够紧凑的戏剧张力。以惊险片类型来说,甚至故事比《亡命天涯》更有新意,当年也得到了美国影评人的交口称赞。
但影片真正的潜在卖点,其实是宝藏男孩、帅到不行的主演基努·里维斯——算起来他还有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混血背景带给了独特而具魅力的银幕气质。
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演员似乎对于影片整体来说,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但考虑一下今天比如王一博这样类型的帅气演员,能带来多少粉丝效应,并产生多么巨大的明星品牌价值,就知道这件事并不简单。再考虑一下背后有多年资本加持的向佐,直到今天才靠“抽象”小火了一把,而70岁的成龙还在银幕上出演动作片,就能明白一个动作明星被观众喜爱和认可,对于影视行业来说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成功。甚至看看今日好莱坞,连“美队”这样的帅哥演员都无法接棒“动作片代言人”的地位,在银幕上还能打的仍然是汤姆·克鲁斯和基努·里维斯这两个超过60岁的老头。我们就应该感叹,原来影视行业每年都能产生明星,却二三十年都不一定能产生一个“动作明星”。
如果赫本、梦露这样美好的女星能成为万千影迷追捧的对象,那基努·里维斯同样配得起“亿万少女的梦”。不仅是眉眼,还有形象、气质、做派,这是一个角色和演员全部魅力的总和。
虽然“动作偶像”的艺术价值,往往相较“演技明星”来说总是会被低估,但当未来回顾时,我们会感叹他们年轻时代的活力、动感甚至是身形肌肉的线条曲线,某一刻都留在了大银幕上,这不比“演技派”的面部表情或某句台词掉价,都是角色充满个人魅力的瞬间。
《生死时速》由于诞生了一个明星而会随着时间发酵,如纯酿更为经典,这恐怕是30年前观众无法意识到的吧。
《真实的谎言》:商业大片的艺术价值
海报的审美似乎也在慢慢进步。我们终于发现,原来美国海报原版设计得就挺好。《真实的谎言》在1994年全美票房榜上排名第3,输给了《狮子王》和《阿甘正传》,而后两部影片也一并引入我国上映了。而本片在1995年收获了1.03亿元的中国大陆市场票房,是排名第二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两倍收入,更是一个不小的成功。
当时的观众和影评人,还无法意识到导演“卡神”是一个比影片更为强大的存在,因为那时他还没把《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拍出来,但两部《终结者》已经给他带来不小的声望。所以大家也只能认知,“这是一位颇有想法的动作惊险片导演”,而更多将影片焦点聚集在未来的州长、超级肌肉棒子、主演阿诺·施瓦辛格身上。似乎除了赞扬他引人注目的身形,对比一下和成龙等中外动作明星的不同表现,也没有更多可夸的点了。
但今天再看,《真实的谎言》不是一部简单的商业动作大片,因为导演兼编剧詹姆斯·卡梅隆在其中展现了卧底特工的家庭压力,而让“超级英雄”产生了一些与其他商业片中不同的“人性光芒”。影片中今天还让人觉得饶有趣味的点,是他假扮特工头子恐吓不知情的老婆跳脱衣舞,夫妻在游戏互动中找回了某种恋爱的激情;把威胁到女儿生命安全的恐怖分子,最后送去“坐火箭”;即使像施瓦辛格这样的大块头,跳起舞来总是难言“优雅”,但在影片开头经典舞曲“一步之遥”的伴奏下,他的翩翩起舞也同样让人难忘。这些都是家庭情感片的元素,展现是一个中年危机的男子,如何在生活慢慢褪魅的过程中,重新找回人生的激情和美好,并且赢回家人和社会的尊敬。
即便30年前的观众不曾有意识地总结影片在艺术层面的表达,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感知到了,至少这是一部“颇有意思的动作片”,还有些惊险元素以外的东西。而《真实的谎言》也成为了国内之后几年的票房榜巅峰,直到巨无霸《泰坦尼克号》的上映才打破了这个纪录。
一张类似结婚照的剧照,体现了影片焦点不仅是动作,也是人性。这也是引进片魅力的秘密,看起来很火爆刺激,其实核心是种追求自由与美好的价值内涵。
1994到1995年,正是这些商业片的引入,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为今日数百亿的电影产业打开了想象的可能。30年回望,技术早已不是发展的瓶颈,我们如果要去一比一复制这些影片完全可以做到,但真正难的是未来能否有类似的创新,文化输出和影片质量的合一,也许有一天,让别的国家民众自发引入我们的电影,从中获得震撼的体验。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