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巨大的白色风机迎风转动,一片片蓝色的光伏板自动追逐阳光,一列列整齐的镜柱环绕吸热塔,一条条银色高压线延伸向远方……旷野中的猎猎风声,盐碱滩上的杲杲秋阳,在通榆这片大地上,演绎着绿电生金的无限“风光”。
站在吉能通榆八面风电项目的风机之下,风叶高速转动的声音嗡嗡作响,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通榆,是我省风能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如何变“风害”为“风利”?近年来,通榆县抓住国家开发新能源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产业,抓住大风“刮”来的财富。自1999年建成第一个3.06万千瓦实验风场,到目前,有华能、国能、龙源、吉能等30余家新能源企业在通榆投资,全县风力发电并网装机容量已达525万千瓦;仅2024年,风力发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就实现105万千瓦。
在通榆县城,有一条笔直宽阔的风电大路,路两旁坐落着10余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走进三一零碳产业园,一辆载重汽车正拉着近百米长的叶片缓缓驶出园区。
在主机车间,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工业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操作。“升级改造后的智能设备,不仅能更好地掌控配件精度,又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们的生产线是行业内故障率最低、发电量最高的。风机的主要部件、配件基本可以实现本地化生产。”主机工艺工程师杨文奇介绍说。
在吉林省通榆天能重工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忙着焊接塔筒。副总经理刘瑞林告诉记者,“在这条风电大路上,可以实现从底部到顶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出街就能让一台风机矗立起来。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是我们公司落户这里的主要原因。”
截至目前,通榆县境内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中,三一重能、远景能源、天能重工、东方电气、凡瑞重工等10余家企业已经建成投产,通榆盛隆电气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陕西合容超级电容器项目等正在施工建设,实现了集风电主机、叶片、塔筒三大件以及法兰、机舱罩、电缆等风机零部件一站式采购。经过多年发展,通榆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风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最为齐全的县份。
除了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通榆还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风电产业动能澎湃,光伏光热产业也有所突破。
在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40万千瓦外送项目通榆100MW光热部分的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3台大型水泥灌注车,伸出长长的操作臂,正在对深入地下的吸热塔基础进行混凝土浇筑。以吸热塔为中心,19000多个整齐排列的镜柱像哨兵一样拱卫着庞大的镜场。
“吸热塔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效集热与储热能力,对于光热发电效率至关重要。”通榆中吉光热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博告诉记者,这个光热项目采用单塔单镜场塔式熔盐技术路线,配套8h储热系统,同时配备40MW电加热器,建成后可实现连续稳定发电,并输出可调优质电力。“这片区域原来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但为我们发展光热光伏发电项目提供了良好契机。”
太阳能发电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截至目前,通榆县光伏项目并网装机总容量为78万千瓦,所有项目全部正常运营、投产达效。
为了实现能源的稳定外送,通榆于2009年投入运营瞻榆500kV变电站,2023年完成昌盛500kV变电站升级改造,目前正在建设傅家500kV变电站。通榆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3座500kV变电站的县份。
大风车转出“新风景”,小光伏产生“大能量”。目前,通榆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达606万千瓦,成为吉林省清洁能源开发第一大县。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的9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专项,创新机制推动新能源发展专项位列其中。
白城市委常委、通榆县委书记王海刚表示,当前全县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追风逐日,向新而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谋划建设绿能产业园区,打造“一区三园”新能源产业模式,抢占新赛道,释放新动能,让“风光”无限的资源宝地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赵乃政 王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