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五个记者节。
记者节和教师节、护士节一样,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
我们向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同行问好,祝你们节日快乐。
在人人皆有麦克风,全民都可直播的当下,信息不再稀缺,我们的社会还需要记者吗?何为记者,记者何为?在记者节这个特定的日子,相信不少媒体人都会叩问内心。
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改变,信息传播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手段持续迭代、更新。传播不再烦琐、复杂,一部手机,就是一个最小的传播单元。全民记者、全民评论员的时代已然来临。面对互联网上丰富海量的信息、五彩斑斓的观点,我们也常常发出“高手在民间”的喟叹,网民们的文采、观点,很多不输职业媒体人。
移动互联时代,万物皆媒,这是不争的事实。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但未经证实的流言与谣诼,也伴随着流量泥沙俱下。看似坐拥海量的数据,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却是一个信息芜杂而真相稀缺的互联网世界。信息获取越便捷,事实核查成本就越昂贵,打捞真相的代价也越沉重。自媒体的众声喧哗,浅层次的口水评论,无法拼凑起事实的全貌,亦无法支撑起思想的深邃,围观、站队、攻讦,不加思考的想当然,当情绪战胜了事实,非理智裹挟了理智,便会引发无休止的社会矛盾和撕裂。
新闻是社会公器。真实性与公共性,仍是新闻的坚实底色。无论传播技术如何迭代、传播载体如何变化,事实核查的专业力量无法取代,关心民瘼的职业情怀无法割舍,守望公义的社会责任不敢抛弃。
作为职业新闻人,我们相信,AI终究无法像人一样思考,算法推荐、数字分身也无法像人一样抵达现场,技术代替不了人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新闻关心的是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而又具体的存在。我们记录时代风云,也关心人情冷暖,“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以客观公正的报道、理性专业的观点,传播真相真知、凝聚社会共识,努力为不确定的舆论场注入更多的确定性,是我们的天命。
从一纸风行的报纸,到河北新闻的门户网站,再到拥抱系统性变革,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全新传媒旗舰“纵览传媒”,我们告别铅与火,走过光与电,融合数与网,拥抱云与智。我们见证了国际风云变幻,记录了中国发展巨变,书写了城市的日新月异,伴尝了市民的烟火人生。
我们联合全国12家主流媒体为肃宁烈士寻亲,报道了平山好医生背老人下山治病、沧州女护士街头上演教科书式抢救、河北交警接力护送赴京治病的广东男婴、沧州学子为生娃陪产的食堂档口老板送上祝福……这些报道让读者看到,当人们不再四散飘零,于彼此需要中努力交织,呈现的图景竟然如此美好。
一篇篇炽热感人的新闻作品,凝结着记者、编辑们的心血,他们的笔触或细腻或冷峻,带给人希望、传递人温暖、给予人力量。
岳阳华容团洲垸决口,纵览新闻记者赶赴一线,用镜头记录抢险救援人员的争分夺秒,用笔尖书写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山东东明龙卷风过境,纵览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受灾情况和当地群众的生活保障。在第一现场,掌握第一手事实,离现场越近,就离事实越近,离读者越近。
把真新闻,送上热搜;让暖新闻,登上头条。当“鸡毛蒜皮”成为“顶流”,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不该被雪藏。我们以冷静的思考、专业的能力、职业的定力、无畏的担当,立在时代的潮头、领风气之先,发思想之声。
不辜负每一个期待的眼神,不辜负大时代中每一个浮沉的你我。我们从这里出发,坚定我们所坚定的,相信我们所相信的,共同记录这个伟大的巨变时代。
我们笃信,记者的荣光与梦想,都离不了抵达,抵达现场、抵达真相、抵达人心、抵达有故事的远方。
(纵览新闻首席评论员 任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