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对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夯实国家治理基层基础,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取得重要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优势和效能日益彰显,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局面。新征程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工作必须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制度机制中增强活力。社会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作为党中央职能部门,省、市、县级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等重要改革举措,明确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重点任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社会工作。党中央批准印发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等方面的意见,各地各部门也制定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文件,为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中央层面设立18.html" class="superseo">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健全基层组织建设、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等机制,有力加强党对社会领域相关工作的统筹。这些务实举措,为推动社会工作注入了动力活力。
在党建引领中汇聚力量。社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调动和激发各方面力量,需要持续强化党的建设。从非公有制企业,到行业协会商会,再到新就业群体等,需要各地各部门延伸党建触角,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引领和凝聚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画好“同心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信心力量。要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把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党员在生产和项目一线勇打头阵、攻坚克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中贡献了自身力量。我国新就业群体达8400万人。各地要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政治引领,为新就业群体提供贴心服务,重点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参与文明宣传、困难群体照料等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夯基固本中稳步前行。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着力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从基层减负到化解各种矛盾问题,从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到增强志愿服务等,各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抓好社会工作,为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地围绕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注重为基层减负赋能,取得明显进展。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好“四下基层”制度,有效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各地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让金点子“从群众中来”,好政策“到群众中去”。各地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共有2.37亿注册志愿者,135万支志愿服务队。2024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达188.9万,再创历史新高。志愿者成为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解决具体民生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