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王玉莹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截至2024年9月,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原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聚集中藏药生产企业32家,拥有中藏药品种471个,中藏药生产企业占全省医药生产企业总数的78%……那么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未来前景是什么?还能拓展出怎样的发展新路子?我们在一个工地上找到了答案。
10月16日,记者来到生物科技产业园区迎新路西侧的医药产业园(生命健康谷)一期建设现场,工地门口清洁喷淋装置正在给即将外出的搅拌车“洗澡”,在建工地的外围铺上了环形的水泥路,方便车辆运输。
刚下过雨,水泥路上的积水还未干透,我们仔细戴好安全帽,沿着车辆碾压过的痕迹走进施工地,铺着防尘布的土路有些泥泞,每踩一步都像要陷下去似的。站在土坡上,“砰、砰、砰……”眼前的打桩机上下运作,有规律地撞击着桩体,每运作一次就有黑烟冒出,大地也随之震动。
项目负责人杨国利拿出工程建设图,上面一个个格子小方框上标满了数字,他一边用手在图纸上圈圈画画,一边说:“我们现在的位置在这里,打桩机东南侧6栋厂房已经完成封顶,正在进行主体内部二次结构、构造柱施工,10月20号左右就可以进行外立面建设。周围这8栋楼新开工项目已完成主体施工的75%。”
从外观看,正在修建的厂房并不大,长宽高在20米左右,都是3到5层高的独栋小楼,集中连片。10米的楼间距,与印象中的厂房相比,更像是集体搬迁的居民楼。
为什么要建这样的厂房?青海高新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旸解释道:“从招商的本质来讲,企业投资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问题。部分医药产业来投资有租建厂房的需求,但大场地不符合投资预算,也不适用于产业生产,这成为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经过多方走访调研,我们决定根据生物医药、食品保健品行业的特点,出资建设独栋厂房,破解企业投资难题,也破题自己的招商困境。”
但厂房也不是说建就建,在哪建、建成什么样、能不能引来企业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像生命健康、生物育种、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业对空气的密闭环境要求很高,混租厂房会有交叉污染、噪声污染等影响,所以独立的小厂房非常适合这类企业。前期我们走访调研了上海、苏州、江西等地类似的产业园区,得到一个结论——设计建设800到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目前在建的一期,用地5.12公顷,有45栋厂房和1栋生活服务平台,可供企业灵活选择。”刘旸说。
在工地走一圈,我们遇到了很多操作各类建筑工具和正在搬运各种建筑材料的工人,尽管阴天没有太阳的炙烤,但他们脸上仍能看到细密的汗珠,衣服上沾满了泥点子和灰尘,绑扎、焊接钢筋,操作起重机,搭设脚手架,手头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歇。
巡查现场是杨国利每天的工作日常,在提醒工人注意安全的间隙,他争分夺秒地向我们介绍:“目前项目投入施工人员350人左右,分两班加班加点,实现每日18个小时作业,4台塔吊都在运作中,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大干快上’。”
别小看这一栋栋被绿色安全网紧紧包裹的厂房,看起来平平无奇,未来它可是“生物经济加速器”。
医药产业园自项目设立之初,便有着十分明确的定位。这里以生活服务平台为载体,打造共享食堂、共享会议室、共享展销中心等,让入驻企业实现资源的节约共享;设置服务窗口,直通省市药监局,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就能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最大限度压缩行政审批时限;集纳基金、银行、电信服务窗口,满足企业所需,提供便捷服务。
定位明确了,项目的优化也并未因开工建设而停止。杨国利说:“我们在不停地收集记录企业需求,尽可能去满足。同时,二期、三期建设也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完善。”
“洽谈过程中有不少企业对我们的项目很‘心动’,就等着我们完工,已经签约的就有3家。”谈到未来,刘旸信心满满:“未来我们搭建的大健康平台会集纳一批高水平高质量企业,通过生物研发、生物医药生产、研发、制造的全产业链肯定能够带动园区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