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文化+旅游”已成为激活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巧妙融合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旅游体验,不仅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红色游、古镇游到博物馆游、“赏秋游”的火爆,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到非遗表演的频繁亮相,见证“文化+旅游”模式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以“捡秋”热潮为例,看似简单的户外活动,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经济价值。年轻人们走进自然,捡拾落叶、果实,不仅是在寻找秋天的印记,更是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感受季节的更迭、生命的律动。他们将捡来的秋叶制作成书签、画作或装饰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既表达了个人创意和情感,又无形中传播了秋天的美,带动了相关旅游目的地的热度。如合肥植物园的“00后”大学生王如,通过“捡秋”体验治愈之旅。以文化为引领的旅游新风尚,丰富的是人们的休闲方式,也促进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为“秋日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近年来,随着“文博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无论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创新探索,还是曹县汉服经济的蓬勃发展,展示的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无限可能。景德镇的“景漂”们不仅是在追求一种松弛感的生活,更是在用创意和汗水书写着陶瓷艺术的新篇章。而曹县则凭借成熟的制衣工艺和电商平台的助力,成功开拓了“汉服经济”的百亿市场,让古老的汉服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敢于创新、善于结合时代元素,传统文化就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自然生态+文旅赋能”激发消费活力,特色振兴路展现蓬勃生机。如今,秋已入深,各地迎来了“赏秋游”。深秋时节,在辽宁大连金普新区的石河村,大片的粉黛花田迎来了盛开期,粉紫色海洋如烟如纱,仿佛置身梦幻花海,引得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观赏。当地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廊道开展文旅产业。再如,近年来,铁路部门以专列的形式精准投放运力,针对“快游”与“慢游”“大众游”与“高端游”“定点游”与“四季游”,立足乡土特色、地域特色,开发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特色旅游产品,火车奔跑,连接城市与乡村,铺就铁路高质量服务的为民底色。当乡土、人文、景观、交通等有序结合,让乡村游越来越红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开起农家乐、民宿。
眼下,“文化+旅游”模式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平台,也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温度。文化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共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中华文化的不断繁荣和发展。携手前行,让我们携起手来,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