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家水电站地下厂房。
当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奔腾蜿蜒至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交界的黄河干流河段时,碧绿的河水上有一座现代化水电建筑——大河家水电站。
初秋,记者走进大河家水电站,第一感受一定不是“电”,而是身处水墨画般的“绿”。一排排绿树围绕在水电站周边,站在大坝上远眺一江碧水曲流蜿蜒,近观宽阔的江面平静如镜,在群山的环抱下相映成景。
“大河家水电站系青海省投投资开发建设的第四座水电站,工程总投资16亿元,主要任务是发电,兼顾少量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效益。” 青海省三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曹兴向记者介绍,电站工程规模为三等中型,为河床式厂房径流电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21.7亿立方米。共安装4台35.5兆瓦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年设计发电量5.59亿千瓦时,实际发电量近三年均超设计发电量。
“什么是灯泡贯流式机组,与其他机组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在交流中,记者提出疑问。面对疑惑,曹兴回答:“依据当地地形地貌,适合于大流量和低水头(9米)的条件,机组外形就像‘潜水艇’一样,更利于提高发电效率。”
工作人员正在监测数据。刘娟娟 王菲菲 摄为了让记者“眼见为实”,大河家水电站副站长卫鹏带记者来到水电站地下厂房。在1号机组监测屏幕上,能够清晰地看到机组运行情况,从结构布局图看,其外形就像一个平躺着的灯泡,水流贯穿整个机组进行发电。卫鹏指着屏幕介绍:“在市面上,很多人将其形象比喻为‘潜水艇’式发电机组,因为它整体都是封闭的,只通过一个通道进入其中,这种机组要比混流式发电机组效率高百分之五。”
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三江水电公司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不断探索,让绿色水电越来越“绿”。近年来,黄河上游实行水光互补,加剧了黄河流域流量的变化频率,且流量变化无规律,若调速器不能及时采集到水头变化,则会导致水轮机无法在最优范围内运行,从而降低运行效率。
“我们组织专业技术攻关,利用水力测量系统采集水头数据,通过优化水头整形计算来修正水头偏差,并完成调速器自动水头采集功能改造,使整形后的水头数据即时无偏差地送入调速器,在调速器自我诊断功能及监控系统对调速器的功率闭环控制调节功能保障下,提高水头信号输入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了机组经济运行的效率,达到高质量、高要求、高水平的运行方式。”卫鹏说。
目前,三江水电公司运营管理的三座水电站均实现了调速器水头自动采集功能。2023年,三江水电公司三座水电站的16台机组全部参与中电联全国水电机组能耗水平对标工作,三座水电站共五台机组获得优胜机组,其中5A级两台,4A级一台,3A级两台,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这些荣誉是对电站管理水平和设备性能指标的高度认可。
“2023年,三江水电公司平均综合厂用电同比降低0.03%,发电平均耗水率同比降低1.08立方米/千瓦时,连续两年实现‘零非停’目标。”卫鹏说:“我们通过优化水库调度管理、积极开展运行指标小竞赛、扎实推进机组冷却风机变频改造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大幅提升机组水能利用率和等效可用系数,促进机组各项指标再上新台阶。截至9月30日,完成发电量15.52亿千瓦时,完成计划发电量的91.41%。”
黄河水资源之丰富,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其中,青海段干流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全流域径流量的49.4%,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站不仅是一座清洁能源工厂,将奔流的黄河水转化为照亮万家灯火的绿色电能,而且在生态效益、防洪效益、发电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大河家水电站,静谧的水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宛如一面镜子,映射着远山近水,宁静而美丽。而在这份美好的背后,是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坚守,撑起安全生产“保护伞”。曹兴介绍,今年以来,针对黄河来水情况,水电站及时调整机组检修计划,在黄河入汛前15天完成机组全部检修任务,为抢发电打下坚实设备基础。
尤其是面对今年入汛以来青海强降雨和极端天气,三江水电公司以“汛”为令,迅速启动防汛专项应急预案Ⅱ级应急响应,严格落实落细值班值守、隐患排查、物资配备、信息报送、应急处突、安全防范知识宣传等各项工作,全力防御暴雨、洪水,确保人员、设备安全稳定。同时,各电站合理调整发电运行方式,根据水情、雨情变化,科学调度库区水位,实现了安全和效益双兼顾。
为了让清洁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惠及更多普通百姓,青海省投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原则,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能源特点,因地制宜采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多种能源发电互补的方式,科学适度开发水能资源,积极探索“风光水一体化”建设,用清洁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守护生态底色,守好蓝天碧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