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流金,沃野飘香,广袤田野满是丰收气息。全年粮食丰收在望,一组数据令人振奋——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去年,南方省份净增加耕地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的局面。
“国之大者”,食为政首,地为根基。对于有着14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讲,耕地资源尤为宝贵。因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2009年—2019年这十年间,耕地净减少1.13亿亩,年均1130万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这也昭示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始终是一个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实施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譬如,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提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负总责,并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纳入地方考核之中。近些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更是有望突破1.4万亿斤。这份“答卷”也彰显了近年来我国耕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中国饭碗端得越来越牢。正如业内人士分析所说:耕地数量三连增,意味着我国有更多的耕地可以用于粮食生产,为大国粮仓提供更充足的土地资源。同时,随着耕地质量的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也将不断增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下有田,粮有保障。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耕地保护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通过多方努力,我国耕地数量实现“三连增”,固然值得高兴,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土地退化是全球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的一个国际级挑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计,全球38%的耕地面临中重度退化,而毁林毁草毁湿开垦耕地还没有达到顶点。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藏粮于地”依然任重道远。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未来,要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成色更足,不仅要继续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在“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上下功夫,还要通过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加强退化耕地治理,让更多农田变良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等,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牢不可破,“中国饭碗”也必将端得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