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折翼天使,人生有别样精彩。
贵州生活着286万残疾人。“羽翼”折断的他们,冲破生理心理双重束缚,拥抱世界,激励更多人向光而行、逐梦未来。
追光的人,终将光芒万丈。多彩贵州网陆续推出贵州残疾人创业或助残故事,讲述他们从“追光者”成长为“发光者”。
2024年,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巴黎残奥会期间,一件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蝴蝶妈妈古歌苗族鼓藏衣”,登上“美丽工坊 绽放巴黎”残疾妇女文创作品展示活动。
那套苗族鼓藏衣,由4位残疾绣娘历时8个月完成。她们将祖祖辈辈流传的故事,一针一线绣到服饰上。同步展出的,还有蝴蝶妈妈胸针等文创作品。
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康复国际)主席张海迪寄语展出:“生命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不分残疾和健全。残疾女性对美的向往,是对困境的超越。如同蝴蝶破茧而出,飞向美丽的花海。”
“我们工坊每年都会绣一件鼓藏衣。”残疾绣娘张艳梅,台江县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负责人。苗族服饰上的图案,都源于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具体表现得看绣娘的想象。因此苗族鼓藏衣造价昂贵,销量不算高,但她仍坚持创作苗族鼓藏衣,“这是对美的传承。”
登上“美丽工坊绽放巴黎”残疾妇女文创作品展示活动的苗族鼓藏衣当苗绣遇见苏格兰威士忌
Loch Lomond(罗曼湖)苏格兰威士忌蛇年限定版的包装盒,是一幅精美的贵州苗绣。
2023年8月,张艳梅接到Loch Lomond(罗曼湖)设计师的邀约。他们想在贵州苗绣图案中找灵感,来设计制作两款单一麦芽威士忌的蛇年款包装。苗族文化中,蛇被视为智慧和神秘的象征,张艳梅欣然接受。
从初稿图案设计,到色彩运用分析,张艳梅与品牌方花了5个多月来切磋与修改。今年2月中旬定稿后,绣娘用了20天时间绣完。
Loch Lomond(罗曼湖)苏格兰威士忌蛇年限定版张艳梅此前从未喝过威士忌。她常饮用的是苗家米酒,用大米或糯米发酵而成,回味甘甜。米酒不仅是苗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还用于各种仪式和庆典。她很好奇,在地球另一端的苏格兰,又有怎样的酿酒历史与工艺?
苏格兰威士忌酿造历史至今有500多年。Loch Lomond (罗曼湖)酒厂创立于1814年,其单一谷物威士忌尤为著名,以100%的纯大麦麦芽酿造。
“他们也必须了解我们的苗族文化。”苗绣图案设计及每一处配色,张艳梅都会与设计师沟通。她初稿画个福娃娃,手握着大麦穗,背后是一条盘状的蛇,“蛇会蜕皮,代表蜕变。希望所有的美好从今年延续到明年。”
包装盒的色调,张艳梅为Loch Lomond(罗曼湖)12年单一麦芽威士忌选择了大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和吉祥。
Loch Lomond(罗曼湖)18年单一麦芽威士忌风味更趋醇厚。它在木桶中熟成18年以上,时间在香气中增添了柔和的泥煤和烟熏味,尾韵悠长。因此张艳梅选择了蓝紫色,“苗寨里,女儿家过了成人礼,才可以穿这个颜色的衣服。”
关于图案中蛇头朝向,张艳梅思考许久无果,便去请教母亲。母亲潘玉珍年近八旬。老人起初没说话,微微笑,指了指发髻左边的一把银背木梳。木梳尾部,长长的银片流苏熠熠生辉。
“确实是有讲究的。”母亲说,苗族妇女佩戴木梳子或银发簪,皆是自左向右插入发髻,朝着东的方向。“祖先们说:‘等待风从东方来,向阳而生。’”
张艳梅(右二)和绣娘们靠技艺活得漂亮而自信
提及苗绣,张艳梅总会骄傲地说起母亲。
张艳梅3岁时染上脊髓灰质炎病毒,双下肢肌肉无力。母亲潘玉珍毅然卖掉自己的苗绣嫁衣,带她前往北京寻医。治疗情况不尽人意,但从那时起,为贴补家用,潘玉珍开始背着包、挑着扁担,到贵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销售苗绣,常常是大包小包去,卖得空空归。
某次偶然的机会,潘玉珍结识了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有了夏华帮助,她带着苗绣去往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2018年12月,英国伦敦圣詹姆斯宫,潘玉珍身着苗族传统服饰走上T台,成为全场最受瞩目的“东方老奶奶”。
在外奔波的那些年,潘玉珍还抽空在台江县创办了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吸纳当地留守妇女从事刺绣加工。张艳梅记事起,就在绣坊里做递针线等力所能及的工作。7岁左右,她尝试拿针,跟着绣娘们绣花。
张艳梅(左)与工坊绣娘一道制作蜡染高中毕业后,浙江义乌商品城的一位客商找到张艳梅,请她设计制作收纳包、护照包等6个不同种类包。张艳梅花了一整天制作出样板,上面缀以不同的苗绣图案,获得了2000多个包的订单。
周边绣娘得知,每天天不亮就来张艳梅家门口排队。每天最高能拿8元工资,而那年代猪肉价格3元/斤。她们说,靠着刺绣,每天能买一斤猪肉给孩子吃,是最开心的事。
时至今日,那批绣娘在街上遇见张艳梅,都会热情地拉着孩子介绍:“你小时候的零食和糖果,是艳梅姨妈给的。”
“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如今,张艳梅的绣坊位于萃文街道方黎湾社区,那是台江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刚在此落户时,当地县残联就找来,问询她是否愿意接收残疾绣娘来务工,她爽快地应下。
有30多名残疾绣娘参与绣坊的工作。“这也是我母亲的心愿。”张艳梅说,她正学着母亲,一边链接国内外市场,一边带动更多本地苗族妇女走出家门。希望她们靠着手工技艺,活得漂亮而自信。
台江县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绣娘们寻找苗族文化“溯源码”
外出闯荡后回到故乡,张艳梅只为寻找苗绣的“溯源码”。
上世纪90年代末,张艳梅带着6位绣娘前往北京投奔母亲。那时,潘玉珍已在朝阳区潘家园旧货市场经营起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摊位。
对接北京某外贸服装公司,张艳梅看到一块完整的苗绣绣片被拆解成不同的小块,再拼接到服装不同的位置。“或许是创新,但这样的服装不再蕴含苗族文化。”张艳梅既心酸又惭愧,她感觉自己对本民族文化并没有吃透。
苗族没有文字,但有绣花母本。从北京回来后,张艳梅陆续寻访黔东南州各地的苗族村寨,从老人们手里搜集绣花母本,最老的一片已流传了200年。
“这相当于溯源码。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纹样属于哪个支系。”张艳梅说,台江县境内,有清水江、台拱、反排、排羊、方召等9个苗族支系。每个支系对应春夏秋冬,皆有不同的衣服及纹样。
张艳梅认为,必须要从最基础的纹样,去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近几年她正带着大女儿做纹样的收集与整理。比如清水江支系喜用破线绣、挑花、堆花、织锦、等方法,图案有几何图形及动物、花卉等;反排支系则以平绣为主,图案大都为几何对称纹样,比如八角星花。
张艳梅给研学团队分享苗绣阿城于2014年出版的学术随笔集《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张艳梅翻阅了很多遍。阿城认为,由造型解读而证明,苗族服饰图案直接传承自新石器时代,是罕见的上古文明活化石。书中展示出的夏代晚期云纹鼎,纹样由弧线卷曲或直线方折回旋而成。张艳梅收藏的一块老旧的绣花母本,图案与此相同,“我们通常将此纹路用在背儿带上。”
每年暑假,张艳梅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延续团队,学员年龄段6岁到50岁不等。张艳梅毫不吝啬地将纹样拿出来展示与讲述,“期待外来的客人提出好点子,助我们生产短袖、长裙、包包、发饰等产品。让苗族的绣花针,慢慢穿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张艳梅的工坊名为“仰黎”,她母亲起的,源于《苗族古歌》。潘玉珍唱完古歌,生动地跟孩子们形容:“祖先住在月亮上,看着子子孙孙如何生活,如何传承技艺。”
本网记者:李思瑾
一审:王 琰 曹 轶
二审:林 萌
三审:李 蓓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