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侵驿道,匹马傍云山。”
海西西陆路,一条埋藏在史籍中的古驿道,曾在吉林西部越江河而过,向远方延伸,留下了无数往事……
一
历史上,各个朝代所建驿道都遍及其势力所能达到的地域,特别是元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驿传”制度。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朝将驿站称之为“站赤”。元朝建立以后,全国遍设站赤,建立完备而稠密的驿道和驿站。元朝的“站赤”有陆站和水站之分,陆站间的距离,从五六十里至数百里不等。《元史·地理志》记载:“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本省计站一百二十处。”其中,吉林西部就有“站赤”若干,著名的古驿站有“泰宁府”,即今城四家子古城。元朝特别重视这座古驿站的地位和作用,1315年,元仁宗“改辽阳行省泰州为泰宁府”,两年后“升泰宁府为泰宁路”。向北可达呼伦贝尔草原,向东可进入女直、水达达地区,是吉林西部古驿道重要站点。
“海西西陆路”中的“海西”既是地域名,也和女真族有关系。松花江大拐弯处在元朝时被称“海西”,生活在这里以及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的女真人被称为海西女真。为了治理海西女真人,元朝曾设置“辽东海西道提刑按察司”“海西、辽东鹰坊万户府”等机构,管理女真事务。
《元史·地理志》卷八十八记载:“肇州等处女直千户所,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吏目一员,司吏四人,延祐三年置。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延祐三年置。灰亦儿等处怯怜口千户所,至治元年置。石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延祐七年置。”
《元史》编撰者宋濂等大概是笔误原因,将台州误为石州,其实应为台(泰)州。“怯怜口”是蒙古皇室、诸王、贵族的私属人口,是不上国家户籍的,这些人口当时在洮儿河、绰尔河、嫩江、松花江流域游牧。为管理这些人口,元朝政府在此设立四个千户所,千户治所即驿站,如肇州为肇州等处女直千户所治所、台(泰)州成为台(泰)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治所,都是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
二
1411年(明永乐九年),明朝政府为管理鄂嫩河以东,库页岛以西, 外兴安岭以南,日本海以北及图们江上游的土地和属民,设立了军政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管理今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及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以北等地军政事务。由于这一地区历史上先后由辽朝、金朝及元朝管理,境内遗存有多条古驿道。在这些古驿道基础上,明朝政府设置了六条驿道,即“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路、“纳丹府东北陆路”、“开原西陆路”、“开原北陆路”、“海西西陆路”、“海西东水陆城站”路等六条驿道。
“海西西陆路”在明人毕恭、任洛等编修的《辽东志》卷九有明确记载,“海西西陆路:肇州、龙头山、哈剌场、洮儿河、台州(泰州)、尚山、札里麻、寒寒寨、哈塔山、兀良河。”这是明朝史籍中首次使用“海西西陆路”这条交通驿道名称。
“肇州”,位于今黑龙江省肇东市四站南八里城。1293年(元至元三十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城,名曰“肇州”,令御史中丞哈剌巴都鲁为肇州宣慰使,统领肇州;1295年(元贞元年),元成宗在肇州设立“肇州屯田万户府”,令阿散统领;1316年(元延祐三年),元仁宗又设置“肇州等处女直千户所”,管理这里的女直、水达达。元朝三位皇帝都在此设立管理机构,足以说明“肇州”地位的重要,所以,明朝设置“海西西陆路”时,仍将“肇州”作为始发点。
1389年,明朝在东北西部地区设置羁縻机构——朵颜三卫,也称“兀良哈三卫”,包括朵颜、泰宁、福余三个卫。
明朝初年朵颜三卫分布图 资料图片朵颜卫在今归流河上游朵颜山一带、泰宁卫在今洮儿河流域、福余卫在嫩江和乌裕尔河流域,明朝政府要求“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三卫设立后,为羁縻这里的翁牛特、兀良哈、乌齐叶特蒙古部众,将这一地域置于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控制之下,并规划了“海西西陆路”驿道,便于三卫向朝廷“贡马”、运回朝廷的赏赐和传递信息。
三
朵颜三卫所领地域有很大一部分在吉林西部地区,“海西西陆路”中的洮儿河站(今月亮泡水库一带)、台(泰)州站(今白城市城四家子古城)是这条古驿道上的第四站、第五站,也是三卫贡道上的重要站点。当时,这条古驿道的建立和使用,是基于以下两种情况:
朵颜三卫和明朝建立“贡赏”关系。在《明实录》中,常有三卫首领“贡马”的记载,朝贡者“络绎不绝,动以千计”。三卫地区出产珍贵毛皮、马、人参、东珠等通过“海西西陆路”源源不断地进贡给明朝皇帝。三卫也得到明朝皇帝大量的赏赐,如丝绸、彩币、帛、绢等,通过“海西西陆路”运送朵颜三卫地区,不仅改善了三卫民众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明实录》中,这样的记载很多,如1432年(明宣德七年)正月,福余卫首领阿失答木儿向明宣德帝朱瞻基“贡马”,朱瞻基高兴之余,御批纻丝、纱、罗、绢、布等大量赏赐,阿失答木儿通过“海西西陆路”把赏赐带回福余卫游牧地——嫩江、乌裕尔河流域;1459年(明天顺三年)7月,泰宁卫首领伯咬哈向明英宗朱祁镇进贡方物,获朱祁镇大量“彩布、表里、纻丝、袭衣等物”的赏赐,伯咬哈通过“海西西陆路”将这些赏赐运回泰宁卫游牧地——洮儿河流域。再如,朵颜卫和明朝之间也是时有进贡,每贡必赏,获得大量赏赐。1428年(明宣德三年)5月,朵颜卫首领向朝廷“贡马”,获赏大批衣料、纱、罗、金织袭衣等物,通过“海西西陆路”运回朵颜卫游牧地——朵颜山一带。
泰州站遗址——城四家子城址 资料图片朵颜三卫和明朝建立“市易”关系。三卫在“进贡”时,还通过中原市场贸易,购得大量日常用品,满载而归。内地先进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如铁犁、铁锅、铁铲、瓷器、绢、布、米、盐等,通过“海西西陆路”输送到三卫游牧地。
“海西西陆路”繁华了一个多世纪时间,到明朝万历年间逐渐荒寂。《明史•列传》第二百十六记载:“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朵颜三卫南下,游牧地南移,是“海西西陆路”逐渐沉寂的主因。大约从1444年开始,朵颜三卫渐次向南移动,到长城一线驻牧。原驻牧地首领率人马南下,“市易”被“互市”取代,明朝政府为了安抚三卫,在宣化等地开设“互市”,以方便三卫贸易购物。这样,“海西西陆路”这条古驿道失去了使用价值,逐渐沉寂了。
“海西西陆路”这条古驿道,十个驿站,十处丰碑,点缀在千里草原之上、壮美山河之间。不仅守护了明朝东北边疆安全稳定,也密切了中原汉族和洮儿河、嫩江、松花江流域蒙古族、女真族的联系。它不仅是各民族守望相助之路,也是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交往之路。
岁月沧桑,古今相衔。曾经的古驿道——“海西西陆路”虽已淹没于旷野荒原,消失不见,却为今日吉林西部大交通延续了历史文脉:肇源至大安高速公路、浑乌高速(大安至白城)、嫩丹高速(白城至泰来)和“海西西陆路”古驿道有分有合,有交叉有重叠,不正是“海西西陆路”古驿道的现代版吗?(作者:吴澍)
参考文献:
《辽东志》卷九 (明)毕恭 任洛编著
《元史·地理志》(明)宋濂等撰
《元史·本纪》卷十二 (明)宋濂等撰
《满洲发达史》(日)稻叶君山著
《明实录》(明)官修
《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陈鹏著
图片:图虫创意
来源: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