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今日全球聚焦成都科幻馆
一起见证“科学成果”与“科幻硕果”双丰收
这些曾经只存在于银幕上的科幻场景正在成都这片创新沃土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就在几天前,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全国首发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Konka-1),实现“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零的突破。作为首台植入创新中心“最强大脑”的全栈自研机器人整机,它能真正实现像人一样独立思考、推理和执行复杂任务。“该产品整机零部件60%来自成都本地产业链企业,是名副其实的‘成都造’产品。”
不管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创新成果,还是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等创新产品走上城市街头,都不难看出成都正在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更好把握未来发展机遇。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市将打造100款机器人新品、聚集1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100个标杆示范场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600亿元,建成全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示范应用新高地。
瞄准未来产业赛道,成都不只涉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从四川省日前发布的2024年25条产业新赛道名单来看,成都将大力培育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智能传感器等18个产业新赛道,进一步以科技创新澎湃动能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瞄准“科幻+”与“未来+”
成都持续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本次WE大会上,作为科学顾问和执行制片人参与电影《星际穿越》创作的基普·索恩、《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还将从银幕上的科幻想象,跨越至现实中的科研征途,共同探讨科幻与科技的交融边界,展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大陆首个专注于幻想类IP衍生品的品牌——赛凡科幻空间的创始人孙悦看来,成都的科幻产业环境非常优渥,这是公司扎根成都的原因之一:“科幻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成都对于文创的扶持和产业的聚集做得非常好。”
“含科量”越来越高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服务与支持。成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从规划引领、产业发展格局构建、资金支持等多方位发力,以各项政策助力科幻产业行稳致远。
今年初,成都市文产办、市科技局、市科协联合编制了《成都市科幻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围绕“科幻+”融合产业、科幻概念未来产业、科幻科普教育三大科幻产业主要发展方向,明确了16项重点发力领域。根据规划,成都将加快打造全球科幻领域“一中心四高地”。
为科幻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资金保障,成都还发布了全国首只城市级科幻未来产业引导基金——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该基金目标规模超30亿元,采取“直接投资+子基金”模式,投向“科幻+”重点领域、“未来+”重点赛道,关注具有科技创新属性、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性产业,推动科幻、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成果加速转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成都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下,成都正全面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相关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正全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怡霏 黄雪松
新华社资料图片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