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 张渺
科技正在改变残疾人游泳运动员15120.html" class="superseo">蒋裕燕的生活。没有依靠轮椅和拐杖,蒋裕燕戴着义肢走进位于前门的青年书店,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现场采访。一个多月前,19岁的蒋裕燕在巴黎残奥会的泳池内,两次打破世界纪录,先后夺得7枚金牌。
10月28日至11月1日,中国青年报社以“青春中国·拥Bao未来”为主题推出9场特别节目,在29日下午播出的“青春·Bao到”特别节目中,蒋裕燕面对镜头说出了她当下的感受:“科技的进步正在不断为我们提供更加便利生活和高效训练的支持”。
不少人对此抱有同样的看法。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席聪聪就曾在上海瑞金医院看到一款手术机器人,听工作人员说,在这款机器人的帮助下,瑞金医院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完成了单孔下的远端胃癌根治术和结肠癌根治术。
未来已来。更多有关科技改变生活的故事,在“青春·Bao到”特别节目中被集中呈现。3个小时的节目里,从“大国重器”总师,到青年科学家,再到新职业青年,他们虽然身处不同行业,但都有着相同的感觉:科技赋能下,生活在变得更美好。
9月28日,浙江杭州,在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人工智能展区,一款融合多模态大模型与运动控制算法的具身智能清洁机器人正在“刷厕所”,吸引不少参观者拍摄记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嘉硕/摄
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奋斗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成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华龙一号’创新性地采用了177组堆芯、能动与非能动结合的安全设计特征,实现了关键核心设备的自主化。”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副主任姚迪在节目中说,老一辈核工业人为实现国家自力更生、挺直腰杆,艰苦奋斗,无私地、专注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在新时代,我们传承了老一辈核工业人的精神内核,才实现了三代核电技术自主研发和建成投产”。
对一批批核工业人来说,“华龙一号”是一份来之不易的荣誉,其背后承载的是一种顽强奋进的决心。而这种决心,也蕴含在新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不懈攀登的故事中。
作为“胖五”(即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黄兵从2006年到现在,一直从事长征五号的相关工作。航天业内有句老话:“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如今,“胖五”已成功发射了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空间站三舱、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
但飞天的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7年7月,“胖五”Y2火箭发射失利,但中国航天探索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
“我们不断分析数据、找问题、在验证中迭代前进,问题隐藏得很深,循着蛛丝马迹终于抓住了它,解决了它。”黄兵用简短的一句话描述了“胖五”发射失利后的908个日夜,但从媒体的报道中,人们了解到:在黑暗中不断探索前行,YF-77发动机30余台,地面试车时间累计5万秒、全系统“再分析、再设计、再验证”提升本质可靠性……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黄兵回忆道:“发射结果非常不错,精准入轨,各方面数据完美。”
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几十年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航天事业在技术上追求的是对科学边界的极致探索,在实践中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勇于攀登、大力协同,航天本身也是‘两弹一星’精神孕育诞生的实践者。”黄兵表示,这种精神根植于每一位航天人的血脉之中。
精神在传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笔和镜头一直在记录青年奋斗故事。他们在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发现,“不管是在重工业领域还是新兴产业,或是在‘大国重器’的生产制造一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挑大梁、担重任。”
9月27日,浙江杭州,在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外侧广场,参观者们正在观看小鹏汇天一款飞行汽车的飞行演示,纷纷举起手机拍摄留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嘉硕/摄
接力棒来到青年手中
“年轻人正从上一代奋斗者手中接过强国建设的接力棒。”节目录制现场的每个人,都对这句话深有感触。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快速革新的当下,一批批新职业的兴起,也给青年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不久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19个新职业,其中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有关,比如紧跟前沿技术的“数”“智”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在“青春·Bao到”特别节目中,也集合了不少在新领域闯荡的“新青年”。
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场有关职业技能的革命。在今年夏天举行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了36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00后青年教师张宇鹏是本次珠宝加工项目金牌获奖者之一。为了学好珠宝加工技能,这些年张宇鹏的训练时间加起来有1.8万多个小时。凭着这股拼劲,他一路闯到了世界舞台。
除珠宝加工等传统项目,机器人系统集成、建筑信息建模等新项目也纷纷亮相今年的大赛,反映出产业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以焊接技能人才培养为例,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景凤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焊工从单纯的手持焊枪,改为操控智能化系统、机器人焊接等。“未来的职业教育,要关注计算机编程等相关技能的培养,让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能有效衔接。”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青年人走技能成才之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渺在过去的采访中曾接触到很多职业教育领域的青年。她在节目中回忆说,自己能在和他们的采访中感受到一种工匠精神。“技术技能人才用他们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精神,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繁荣。”
9月14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2024年服贸会综合展展馆里的一款买药机器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未来长什么样
在广州采访时,记者曾看到这样一个未来场景:一架形似蜘蛛的航空器从广场空地垂直起飞,使用全自动驾驶模式飞行一圈后,稳稳地降落在出发点……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架航空器,只需20分钟就能从深圳飞到珠海。这就是低空经济的一个典型的落地场景——空中的士。
所谓低空经济,就是指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飞行器为主要载体,涵盖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各种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如植保无人机、空中的士、无人机送外卖等。如果说低空场景还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那VR(虚拟现实)眼镜、AI智能翻译软件等则已深入人们的生活,蒋裕燕对此就感受颇深。
以智能假肢为例,这已成为蒋裕燕平常生活训练的重要器具。“智能假肢可以模仿自然肢体的动作,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包括脑电机接口来适应用户的运动意图。”蒋裕燕说,在智能假肢的帮助下,她可以更加自如地行走,完成更多复杂灵活的训练动作,“走更远的路,去看更大的世界”。
同时,血氧检测仪、心率监测带等生理生化反馈设备,水下动态捕捉设备,以及一系列无障碍运动设施,也都在切实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完成训练。“科技的进步能加快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在蒋裕燕看来,无障碍设施不仅仅能够帮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也是社会包容、平等的具象体现。
走出赛场和训练场,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更是数不胜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确实已经离不开科技的辅助了。”华雨轩是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她在节目中分享了用VR练车的故事。
“以前大家学车,一开始就直接用真车学习。现在可以先戴上VR眼镜,进入虚拟世界,熟悉操作动作,学完后再进入驾驶电车的学习阶段。”华雨轩说,在VR场景下,车内系统会不断提示驾驶员哪里不规范,该如何修正。“这种教学方式,减轻了教练的教学负担,也让学生实现了更自主高效的学习。”
关于未来,蒋裕燕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说,现在的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已非常完备,但对于一些需要打车前往的地点还没有太多灵活的选择,很多使用轮椅的残疾人、老年人,往往不敢出门、不能出门。“希望未来通过科技创新,有更多无障碍出租车和智能驾驶车辆投入使用,让出行拥有更多可能。”
责任编辑:潘圆,宁迪,王国强,张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