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13771.html" class="superseo">文化中国行 | 刘亚明和她的帮扶工坊0
2024-10-31 07:36:46
2024-10-31 07:36:46 来源:宁夏日报
剪纸、绣花、编结、面塑……68岁的刘亚明会很多技艺。她是自治区级编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非遗就业扶贫工坊负责人,跻身宁夏首批乡村工匠名师之列。
刘亚明成长于陕西一个大家庭,从她记事起,家中的女性每人都有几门技艺傍身,剪纸、绣花、织布等,她则是那个时不时捣乱的人。到了十五六岁,她才开始正式学艺。后来,她的剪纸、布艺、编结等作品不断见诸报端,还被西安一些大中专院校聘为客座教授,前些年,凭借手工技艺成为一名老师。
和闽宁镇结缘是在2014年,刘亚明受邀到闽宁镇调查移民的非遗文化和民间文化存续情况,后来经常受邀到闽宁镇开展培训。2017年4月,她辞职后成立宁夏昱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设了软陶制作、壁挂、西北刺绣、剪纸、编结等多种扶贫培训班,并在原隆村建立非遗就业扶贫工坊。
刘亚明的公司研发了8类50多种新产品,获得国家大赛奖12项。为了让更多村民通过手工制作致富,公司购置了60万余元设备、近100万元材料,免费发给学员、村民,带动吸纳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习非遗技艺。先后有3000多名妇女学会了手工技艺,600余名移民群众通过加工产品增加收入,50人因此脱贫,30名残疾人和部分移民提高了生活水平。
村民李玉霞是其中之一,她因车祸导致右腿残疾、右手仅剩两根手指。刘亚明得知李玉霞会织毛衣,帮她确定了主攻方向——钩织。如今,李玉霞的钩织手艺已经炉火纯青,鞋子、帽子、发卡信手拈来,玩偶、小动物、挂件也难不倒她。每次区内各地有展会时,刘亚明就开车拉着李玉霞出去开眼界见世面。“上次‘乡村大集’就赚了几千块钱呢。”李玉霞说,和以前相比,现在有活干有钱挣,感觉每天的生活非常有意义有价值。
村民王淑琴也是刘亚明的得意门生,跟着刘亚明去过甘肃、云南、四川等地学习。同时她也是一名县级非遗传承人,特长是做满月活。今年端午节,王淑琴把做好的虎头鞋、虎头帽拿到银川卖,9天挣了1200元。
“非遗扶贫基地已拥有满月活、礼馍、社火脸谱等8个非遗项目,并开启了非遗产品订单培训模式,让移民妇女实现居家就业。接到订单后,村民到非遗工坊领料回家,做好了再拿过来领钱。”刘亚明说,现在做活的大约有20人,冬天旺季的时候有100多人,一年人工费用支出在20万元左右。
非遗,要传承,也要推陈出新。刘亚明近两年推出的新产品手鞠球胸针、手鞠球腰挂等特别受欢迎。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展览上,她带去的近3000个手鞠球胸针、腰挂,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很快被抢购一空。这几天,她又花大价钱采购了一批香云纱面料,准备研制新品——针扎子。
“在古代,妇女将针扎子放在外衣上的腋下附近,既方便取用,又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品。针扎子的制作水平能够反映针线活技艺,因此也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刘亚明说,她打算赶明年春节前上市这一新品,带动培养更多年轻的传承人。(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若英)
【编辑】:尤天竹
【责任编辑】:尤天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