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高品质公益展览,探索社会化合作办展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开发的文创产品生产链,举办各类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近年来,各地博物馆深化改革创新,注重市场化运营、互动式体验和社会性参与,坚持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动力活力。
在探索实践中推动市场化运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博物馆成为人们的热门打卡点。如何让博物馆“热”持续保持下去,各地更加注重市场化运营,根据不同博物馆的特点,“量身定制”具体的运营方案。有的地方结合实际,通过构建事业单位、企业、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力量四方合作关系,探索出一条“事业孵化产业,产业反哺事业”的新路。展览是连接历史和当下的桥梁,也是激发博物馆动力活力的一个载体抓手。近年来,各地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年轻化的表现形式相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更多年轻观众心中,通过博物馆持续推出高品质公益展览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化合作办展模式。通过市场化方式举办展览,有助于吸引社会文化企业参与到高质量文化产品的培育中来,满足了观众差异化、特色化的需求。
在深化改革中推动互动式体验。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除了市场化的运作之外,还要通过持续的文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打通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激荡文化事业的源头活水。为了激发创造活力,各地依托博物馆主办各种层级的文创设计大赛,面向社会征集作品,评选出优秀作品,并与商家联名开发文创产品,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开发的文创产品生产链,不仅宣传了博物馆,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而且激活了博物馆里的各种文物资源。各地通过深化改革,将科研成果转化、IP授权、特临展运营和国有资产投资等相关收益按规定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用于丰富公益文化服务、藏品征集、文创研发及相关人员绩效激励,持续增强了博物馆的“造血”功能。各地通过“大文创”的相关收益,反哺博物馆内文物保护、藏品体系完善与策展活动,落实按贡献分配机制,激发了创新热情。
在深化合作中推动社会性参与。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也要注重与各方面的深化合作,更加注重整合优势资源,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才能汇聚各方面的合力。推动博物馆与地方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推出常态化社教活动,设置专属的博物馆、展览及讲解礼仪培训课程,为孩子们量身打造讲解词,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服务公众的过程中感悟志愿精神。各地推动博物馆与社区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流动展览,把博物馆“搬”到百姓家门口,为城市居民讲解城市发展的历程,通过展板讲解、专题讲座、互动手工等形式,赢得社区居民好评。各地推动博物馆与兄弟城市的文博单位联动,开展馆校合作,持续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连接公众、持续赋能。各地推动博物馆与城市同呼吸、共生长,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张闲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