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四十多万册书籍,犹如待检的方阵,整齐排列,每一本都曾经过他的手流转;
每一串编码上的清晰标记,仿佛是他留下的独特徽章,记录着他的心血与痕迹;
一千多个书架,构筑成一片广袤的知识森林,每一隅都见证着他辛勤工作的身影。
整理、编码、上架,每日在书籍的世界中忙碌穿梭,他犹如勤劳的蜜蜂,在知识的花海中辛勤劳作。这,便是西宁市图书馆管理员刘栋日常工作的生动写照。“90后”刘栋,尽管担任图书管理岗位仅仅三个年头,但他已然成为知识海洋的忠实守护者,如一座坚定的灯塔,为在知识海洋中探索的人们指引着航向。
10月25日,“党旗飘扬 青年担当”故事汇记者来到西宁市图书馆,见到了这位年轻的知识守护者刘栋。刘栋身着大褂,戴着手套,刚刚为一组书籍完成扫码登记。他虽不善言辞,但谈及工作流程时,却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他的眼睛里闪烁着专注的光芒,那光芒中满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在工作中领悟知识守护的价值
“早晨,图书馆开门营业,先整理内务,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把前一天晚上读者还回来的书,按照分类号,给各类书籍归类、上架,同时打扫卫生,迎接‘新’的读者到来。”刘栋认真地说道,“刚进入图书馆工作时,新鲜感十足,可当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流程,最初的新鲜感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的单调,到后来甚至觉得有些枯燥。”说到这时,刘栋微微皱了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对过往那种单调感的无奈,也有经历过后的释然。他轻轻叹了口气,接着说道:“但每当有读者向我求助书籍的排放区域时,我渐渐意识到,这项工作特别有意义,这不单单是排放书籍那么简单,而是让知识的宝库更加井然有序。每天我就像一名勇敢的探险家,探索如何布局、如何分类、如何调整才能确保读者能准确无误地找到自己喜欢图书的位置。”说完这些话后,刘栋的脸上又重新浮现出一丝坚定和自信的神情。
在知识的海洋中坚守岗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栋所负责的典藏流通中心,需要精准掌握馆藏文献的实时动态情况,对馆藏文献资料进行及时统计,针对入藏、调拨、丢失等情况进行实时清点与审核,并参与馆藏文献的剔旧工作。“我们要全面掌握馆藏文献及其副本的详细信息,依据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及馆内功能区的划分,不断优化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布局,合理调配馆藏资源,全力确保各个阅览区的文献配置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和部门同事大部分时间都需在密集书库中从事枯燥的重复劳动。几十万册的图书需要我们亲手进行搬运、上架以及排架等工作,同事之间常常以此打趣地说我们都练成了‘麒麟臂’。”刘栋风趣地说道。是的,每一次的弯腰、每一次的抬手,都是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他始终以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对待工作,无论任务多么琐碎,他都全力以赴。
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广者
西宁市图书馆的阅读大篷车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得力助手,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了让村民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刘栋带领同事精心策划,充分发挥流动图书车的优势,将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精彩的主题展览带到农村。萱麻湾村、包勒村、陈家滩村……一个个村庄都留下了流动图书车的足迹。
“现在渴望图书的村民越来越多了,他们还会把自己想看的书籍告诉我们,我们也会按照村民的要求,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读物,让村民们能在家门口轻松地‘读书、听书’,切实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除了进农村,我们还积极开展全国阅读‘七进’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刘栋一脸骄傲地对记者说。
数字资源进景区的推动者
在推进“图书馆+旅游”融合发展的征程中,刘栋表现得十分积极。他带领同事们深入调研我市景区游客的需求及实际情况,精心挑选合适的数字资源,相继前往新华联童梦乐园、西宁市熊猫馆、西宁市浦宁之珠等众多知名景区。在这些景区,他们认真安装和调试了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下载机,为游客提供便捷的阅读服务。游客在欣赏美景之余,只需轻轻点击,便能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论是在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院感受历史的厚重,还是在大通边麻沟花海景区欣赏自然风光,游客随时都可以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尤其是在探索文旅融合阅读推广新模式时,刘栋带领大家在日月山高速服务区内设立了“阅西游”阅读驿站,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文化需求,更为景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全民阅读常态化开展。
刘栋在西宁市图书馆的工作中,以他的热情、专注和奉献精神,不仅守护着知识的宝库,还积极推动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无论是面对复杂的图书整理工作,还是在推动各项创新服务举措的过程中,我都全力以赴,做好书香的传递者,不敢有丝毫懈怠。”结束采访后,刘栋坚定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