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副教授奥勒·德林近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2023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欧关系应当沿着这条轨道继续发展下去。
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金鼎文章分析称,欧盟挑起贸易争端,恰恰表明它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内部危机。
首先,从欧盟推行的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实施保护主义就是自相矛盾,只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市场和生产链全球化的背景下。欧盟委员会声称,有义务保护欧盟汽车制造商。然而,这些制造商并不赞同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任何惩罚性关税,它们也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并在欧洲销售部分产品。
其次,十年前,中国在太阳能行业超过欧盟,当时欧洲无法制定互利合作战略。欧盟委员会警告称,同样的事情不应发生在电动汽车行业。然而,欧盟忽略了自身未能推动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事实,以及竞争是最好的监管者这一黄金法则。中国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不是因为“产能过剩”,而是基于欧盟存在这样的需求。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汽车的技术创新、质量和舒适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市场经济框架下,中国汽车自然成为大众的选择。
第三,欧洲中小企业最为务实。欧盟所谓“迫使中国公平竞争”恰恰让其“恐华症”暴露无遗,而这正是受到美国影响。归根结底,这场争端与汽车、关税和特殊待遇无关,而是关乎欧盟在世界新秩序中的定位。欧盟现在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对手和系统性竞争对手”,这种“多维政策”取代了双赢模式。
第四,围绕忠于谁发生的冲突是欧盟诚信危机的核心。欧盟对中国没有宣布忠诚的义务,不过它同美国的跨大西洋联盟无疑存在这种关联。相较之下,欧盟对各成员国以及公民的忠诚度却没有得到公开讨论。
欧盟领导力、人民代表权和机构改革的三重缺失导致欧盟陷入监管、治理与合法性的三重危机。这场危机正是反华势力滋生的土壤,欧盟通过这类行径转移内部注意力。很显然,欧盟的“反制措施”不公平、不合法、不合理。
文章最后强调,中国将让欧洲人意识到,在这个经济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屈服于衰落的霸权同实现政治、文化和社会独立存在天壤之别。
(英文原文刊发于《中国日报》智享汇栏目)
(编辑:严玉洁 王辉 周凤梅)
【责任编辑:严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