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①
②□闫捍江 本报记者 张磊
在岁月的长河中,老照片定格了过去的瞬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当我们翻开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时期的老照片,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的伐木场景。而如今的新照片里,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辛勤植树的身影,一棵棵树苗在土地上扎根,展现出勃勃的生机。这一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诉说着大兴安岭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时代变迁。
曾经,大兴安岭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产地,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伐木,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然而,过度的采伐也给这片广袤的森林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大兴安岭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变。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伐木的斧锯声逐渐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植树造林的号子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森林不仅是资源,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014年全面“禁伐”以来,大兴安岭通过停、管、抚、造等各项措施,让森林得以休养生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实现“三增长”,分别达到6.44亿立方米、688.52万公顷、86.26%,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服务功能总价值已达7975.03亿元。
这两年,大兴安岭地区主动融入全省“六个龙江”“八个振兴”战略布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全力推进资源保护、森林防火和污染防治,森林资源持续保持“三增长”,连续6年实现“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被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之一,也是东北三省一区唯一试点单位。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坚持林下经济与旅游业并举,统筹发展寒地测试、新能源、碳汇经济等生态主导型产业,40款林下产品入选“九珍十八品”品牌,“全域发展、四季皆旺”旅游格局正在形成。极寒测试基地、户外实证基地等项目建成投用,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加快向北开放步伐,漠河水运口岸扩大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准,中国(黑龙江)自贸区大兴安岭协同发展先导区获批创建,漠河边民互市贸易区、口岸物流园区项目有序推进,对外合作呈现良好前景。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富加铁路、呼玛通用机场、4G和5G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出台落实惠民政策,持续办好民生小事,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如今,走进大兴安岭,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新绿。生态建设的加强不仅让森林面积逐步恢复,更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曾经的采伐迹地重新焕发新绿,消失的野生动物也慢慢回归。鸟儿在枝头欢唱,松鼠在林间跳跃,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①曾经的伐木场景。图片由大兴安岭地区档案馆提供
②生态兴安。本报记者 张磊摄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