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96.html" class="superseo">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所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
赵孟頫是宋室后裔。元朝初年,他到济南做了四年地方长官,对济南山水非常热爱。他辞官回到故乡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后,见祖籍济南的好友、元代著名文学家周密对济南十分怀念,便凭着对济南的美好记忆,画了这幅千古名画。
□戴永夏
“单椒秀泽”华不注
在《鹊华秋色图》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整幅画清旷恬淡、立意高远,被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画中高耸兀立的华山和漫圆浑厚的鹊山,向来为世人瞩目,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华山之所以闻名,首先在于它的美丽孤秀、雄奇壮观。
华山又名华不注,位于济南东北郊。它北接黄河、南望泰山,海拔197米,从黄河岸边的平原上平地突起,旁无连附、葱茏孤高、一柱擎天,异常雄奇壮观!
古书上说:“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入水也”(伏琛《三齐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对华不注作了精彩描述:“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唐代大诗人李白第一次到济南时,就登上华不注,并挥笔写下“兹山何俊秀,绿翠如芙蓉”的诗句。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华不注更是情有独钟,他曾在《新济南记》中写道:“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
华不注文化底蕴丰厚,有着很多历史光环。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为了跟楚国争霸,想跟东方的强国齐国结盟,于是派大夫郤克邀请鲁、卫、曹三国的使者一起出使齐国。巧的是四国使者都有残疾,晋使郤克只有一只眼,鲁使季孙行父头是秃的,卫使孙良夫有条腿瘸了,曹使公子首是罗锅腰。齐顷公一见几位使者,顿生轻蔑之心,便想借机羞辱他们一下,以取悦母亲萧同叔子。于是他出了一个主意,给这四位使者每人配上一个赶车的人,晋使配了个“独眼龙”,鲁使配了一个光头顶的人,卫使配了一个腿拐的人,曹使配了一个驼背的人。当这成双成对的眇者、秃者、跛者、驼者往后苑赴宴时,躲在帐后观看的萧同叔子和众宫女被逗得大笑不止。
四国使者遭到这样的羞辱,非常气愤,决心进行报复。他们回国后不久,四国便联合起来,向齐国发起进攻,并在济南以西的莘地跟齐军遭遇。齐顷公见四国军队来势凶猛,便迅速将军队撤至齐国的西门户济南。四国军队也紧追不舍,在济南北郊的北马鞍山一带跟齐军展开决战。面对士气高昂的四国联军,齐顷公率领的齐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华不注脚下。乘战车奔逃的齐顷公更是狼狈不堪,他被晋兵追得绕华不注转了三圈。眼看就要被追上,同车陪侍的齐大夫逢丑父迅速与他交换了衣服和位子,让他到华泉去取水。追上来的晋兵误将逢丑父当成齐顷公活捉,齐顷公却借取水之机逃跑,回到国都临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顷公三周华不注”。
华不注之所以闻名,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这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优越。
正因为华不注有如此多的“亮点”,才让远在他乡的游子周密怀念不已,也才让大画家赵孟頫为它倾情泼墨,画出传之千古的《鹊华秋色图》,并在题记中写下:“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
临流翠屏鹊山美
鹊山位于济南北郊的黄河北岸。它与华山(华不注)隔河相对,形态迥异——华山峻拔孤秀、高耸入云,形如出水芙蓉;鹊山岩壁横展、漫圆浑厚,貌似临流翠屏。这两座山珠联璧合、各展秀姿,演绎出许多美丽的“仙境”。《历城县志》上说:“每当阴雨之际,两山连亘,烟雾环萦,若有若无,若离若合,凭高眺望,可入画图。虽单椒浮黛,削壁涵青,各著灵异……”这就是著名的“鹊华烟雨”,为古代“济南八景”之一。
与峻伟惊世的华山相比,鹊山同样有许多奇特之处。一奇,鹊多。每年七八月间,四面八方的喜鹊纷纷飞来鹊山,翔集于林莽中,欢唱于山谷间,形成一道景观,因此此山也以鹊得名。这么多喜鹊钟情此山,古人甚为好奇,明代诗人王象春就曾写诗:“万岫千岩济水蟠,如屏孤逗出河于。秋高乌鹊集何事,霄汉空疑斗女寒。”他说,鹊山峰峦攒聚,屏列河边。不知何故,秋天一到,便有万千喜鹊飞来翔集,却忘记了去为牛郎织女搭建鹊桥……二奇,石怪。古书上说,鹊山无主峰,远望如翠屏。山上各种形状的大石罗列横陈、嶙峋斑驳。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凌空对峙,有的摇摇欲坠,有的悬空欲飞……山下原有钟、鼓二石,以石击之,会发出清越的钟鼓之声,远扬数里,“樵夫牧儿争往击之”。 明代诗人刘敕在诗中赞叹鹊山:“西北开青嶂,无峰山自奇。”用“无峰山自奇”来概括鹊山的特点,可谓一语中的。
当然,鹊山的闻名还在它的景色之美,名胜古迹众多。过去山上古木参天、松柏常青、杂花生树、野果飘香,美得犹如一道锦绣画屏。
传说我国古代神医扁鹊就被山上的美景所吸引,长期定居于鹊山,因而山上留下不少与扁鹊相关的遗迹。鹊山山坳中,古有砖砌矮墙,墙上挂有蒿帘,内有炉灶,相传为扁鹊炼丹处。尽管扁鹊早已仙逝,但这里仍常有缕缕清烟冒出,袅袅升腾于绿荫之中,景色奇特,被人称为“翠屏丹灶”,为旧时“历下十六景”之一。此外,山上旧有鹊山寺、万善寺、扁鹊祠、鹊山亭、黄桑院等古建筑,也多与扁鹊有关。可惜历经风雨沧桑,这些建筑多已毁圮,只有深藏在山西侧的扁鹊墓,还在连接着古今历史,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大画家赵孟頫的慧眼识珠。他将鹊山、华山二山选作济南景物的代表,并赋予其艺术灵魂,才为后世留下这幅千古名画。
令人不解的是,赵孟頫把这两座山的细节刻画得如此生动逼真,却偏偏把鹊山的位置搞混了,以致被人们认为出现了两处错误。一处在画中,鹊山本在黄河北岸,华山在黄河南岸,两座山头隔河相望,可是画中的鹊山、华山均在同一岸边;另一处在题跋中,《鹊华秋色图》的题跋是这样写的:“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按照这一说法,鹊山是位于华不注以东,而实际上鹊山在华不注西面。
据传说,最先发现的是清高宗乾隆。这位爱好书画的皇帝把藏在宫中的《鹊华秋色图》视若珍宝,曾亲笔将“鹊华秋色”四个大字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乾隆十三年,乾隆南巡到济南,他登上城楼向北远眺,觉得眼前的景色似曾相识,跟《鹊华秋色图》所画极为相似,于是急命飞骑去京城将画取来。他对着鹊山、华山展卷仔细对照观察,发现《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这一传说是否属实,此处姑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鹊华秋色图》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的。
现在《鹊华秋色图》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现实中的鹊华秋色永驻齐鲁大地。
(本文作者为济南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